查看完整版本: [-- 丁玲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容不得任何污秽 不能以低劣的精神产品去污染社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10月 -> 丁玲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容不得任何污秽 不能以低劣的精神产品去污染社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郭玲春 1983-10-31 00:00

丁玲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容不得任何污秽 不能以低劣的精神产品去污染社会

第3版()
专栏:

丁玲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容不得任何污秽
不能以低劣的精神产品去污染社会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郭玲春)作家丁玲说,社会主义的文艺,容不得任何污秽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作家、艺术家更不能以低劣的精神产品去污染社会。
丁玲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由衷地拥护党中央防止和清除精神污染的决策。作为前辈作家,她曾多次为文讲话,提醒文艺和评论界的同志,尤其是青年作家,注意防止和克服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她说,近年来,我们很重视文艺创作的繁荣,往往忽略了文艺思想的混乱。一个时期来,有人提出党最好少管或不管文艺,有人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有的青年作家以为创作可以不要生活,也不要政治。翻开某些文学刊物,很少能读到鼓舞人向上的作品。
谈到这里,丁玲回忆起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战斗业绩。她说,那时,政权不在我们手上,社会上思想复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什么都有。但是,党领导和主办的刊物,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都是坚决抵制,而且横加扫荡,团结了广大青年,在革命的旗帜下奋勇斗争。而现在,政权在人民手上,但一些有严重错误的作品却在俘虏、欺骗天真的、没有社会经验的青年。虽然这类作品数量不多,却起着腐蚀人的作用,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还有其它一些迹象,如剧场里传出靡靡之音,会博得一片喝采,听严肃的歌曲,掌声寥寥,甚至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竟有人发出笑声。某些戏剧电影的改编,借古喻今。为什么我们历史上那么多的孤臣逆子、忠义之士不写,偏去写些含沙射影的故事和人物?还有种怪事,三十年代某些作家的一些远离人民生活的作品,只要国外有人捧,我们就也有人跟着叫好。丁玲同意对这样的作品在思想、艺术上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但她认为这些作品往往只重趣味而缺乏政治,不讲思想,而某些青年以此为楷模,在创作上想走一条轻巧的路,无疑是有害的。
丁玲说,这些都只是现象,是在一种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党对此是早有觉察的。小平同志发表关于文艺的讲话和论述中都严肃提出过。问题是在文艺界内部,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这样的老党员,没有认真对待。面对一种杂乱的思潮,文艺界没有形成一股战斗的力量,还缺乏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清除文艺上的精神污染,必须提高作家艺术家自身的觉悟。丁玲认为,唯一的途径是学习马列主义,参加到人民的斗争中去。
她说,有些青年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以为自小上学,下乡,不爱听
“改造”两个字了。其实,自觉地改造,是很愉快的。到人民群众中去,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考察社会,改变自己的各种趣味、感情。对于那种不要生活、不要政治的文学观,丁玲作了分析。她认为,现在的年青作家是从十年动乱中走过来的,他们中有的人对政治厌倦甚至惧怕。对此,我们应该理解,但决不能附和、迎合,而要加以引导。要告诉他们,十年动荡的影响深远,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仍只是一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面的路还长;要告诉他们,文学的责任在于使人向上,展示光明和希望。丁玲说,其实,为人民、为社会主义,那就是政治,有人喜欢写“一闪的灵感”。灵感从哪里来?就是从长期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而来,从作家和人民的关系中来。也就是在感情上、在对事物的判断上真正的与人民一致。倘若只写原封不动的“我”,还要以此去改造世界,那一定是写不出反映时代的伟大作品的。
丁玲曾把富有才气的后辈作家比喻作“花”。在谈话结束的时候,这位享有盛誉的作家再一次呼吁他们努力去寻找自己的“根”。她说,再漂亮的花,把她摘下来,供起来,失去了根,便会凋谢。根扎在哪里?要扎在祖国的土地上,扎在十亿人民当中,越深越好。


查看完整版本: [-- 丁玲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容不得任何污秽 不能以低劣的精神产品去污染社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