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重视“端绪” 着意“引伸”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10月 -> 重视“端绪” 着意“引伸”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中玉 1983-10-31 00:00

重视“端绪” 着意“引伸”

第7版()
专栏:

重视“端绪” 着意“引伸”
徐中玉
“史无前例”时期出版的有的《哲学小辞典》中,没有“否定之否定”这个条目。但有条“破与立”。据说,什么是“破”呢?曰:“破就是批判、打倒、革命、破坏等,也就是否定旧事物,促使旧事物灭亡。”所谓“批判地继承”无怪在实际上要统统落空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历史发展上的“否定之否定”律,很长时期并没有在我们这里得到真正的承认,不消说会对批判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自以为“最最最革命”者,而发展到要“彻底扫荡”中外一切文化遗产,即是其登峰造极的表演。
在批判继承问题上,如按“否定之否定”律办事,那就应该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克服,又有保存。对这过程,其实多年前我们已经有了个称法,曰“扬弃”。即有扬有弃,扬中有弃,弃中有扬。这道理很对,但似乎还欠通俗,因为单这样说至少还不够具体。古代文论中已否感觉到存在这个问题?有否接近解说这个问题的资料呢?有的。姑举一例,如清代卓越的诗论家叶燮就在《原诗》卷二中这样说过:
夫自三百篇而下,三千余年之作者,其间节节相生,如环之不断,如四时之序,衰旺相循而生物而成物,息息不停,无可或间也。……夫惟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广大之。使前者未有是言,则后者亦能如前者之初有是言;前者已有是言,则后者乃能因前者之言而另为他言。总之:后人无前人,何以有其端绪?前人无后人,何以竟其引伸乎?
我觉得这段话极有见地。先是说了文学的发展先后相循,历史不容割断,其间联系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前有所启,后有所承,不但有所承,而且在继承之中得以增益、发展,加以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这说明对一个民族来讲,有没有先人积累大不一样,先人积累丰富不丰富、精深不精深也大不一样。在这方面,我们有如此悠久、丰富、精深的文化遗产,不但值得自豪,更是一笔足供我们今后开发、创新的宝贵遗产。其次说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前人由于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和问题,因此没有说过什么话,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应该有信心,在面对新现象新问题时,也能象前人当初对其时的现象、问题说了很多有创见的话一样,自出手眼说出很有价值的话来,不要自馁,不必等待,老想抓住了什么拐棍才敢走路。另一种情况是,前人对类似现象、问题已经说过些话,但已过时,或原就不对,那么后人就可因其不对,接受教训,自己开动脑筋,而提出别样的意见,说出富有新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话来。“另为他言”可说是否定,但如没有“前者之言”供研究比较,从中吸取教训,就可能蹈覆辙,走弯路,所以在否定之中,其实是保存了过去的某些经验、教训的,虽然否定,却并未对前人的过时或原就不对的东西“彻底扫荡”,实际是很重视,不过并未照搬而已。后者的后者又遇到了新现象新问题,当然又要进行否定,便是否定之否定,而其“节节相生”、“衰旺相循”、一路“生物”、“成物”下去的密切关系,亦同。这又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丰富精深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要建设、创造新的文明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后人无前人,何以有其端绪”,怎么可以数典忘祖,搞民族虚无主义?“前人无后人,何以竟其引伸”,故步自封,止足不前,忘记了自己应有的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前贤有知,也会把我们看作不肖子孙的。革命导师们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他们所说的话当作教条,只会加以引用、注释,表达的正是这种崇高心情。
对叶燮这些话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是否我有点把他现代化或拔高了,欢迎商论。举此一例,只想说明,我们的古代文论中,确有很多精采的议论,而因为能以民族形式出之,不故弄玄虚,不人为艰涩,所以对我们的读者来说,是远为通俗易懂的。我们无须拜倒在外来的那种艰涩难懂、天书似的议论之前,即使它确有深义,并不是以艰深而可取的。真理一般总是可以、也应该明白清楚地向人民群众讲出来。而且,应该承认,不少真理——包括艺术规律在内,我们的先贤早已有所发现了。重视“端绪”,着意“引伸”,正是我们当前亟须负起的责任。


查看完整版本: [-- 重视“端绪” 着意“引伸”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