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加强创作的战斗性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0年12月 -> 加强创作的战斗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任之 1950-12-31 00:00

加强创作的战斗性

第5版()
专栏:

加强创作的战斗性
任之
编者按: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中展开的热烈的文艺工作,已经使人民爱国主义的文艺战线大大地加强与推进了一步。这首先表现在爱祖国爱人民的文艺思想更加明确和深入了。同时也应该承认,文艺战线上的某些残存的麻痹现象还没有肃清。但就总的方面说,继承了历来优良传统的文艺大军,不仅热烈地表现了可贵的政治敏感性,并且逐渐结集在一个更明确更具体的战斗号召之下了。其次,它表现在文艺的战斗动员到现在为止虽然还很不充分,但是作者的广泛和作品的多样,已经显示出实力的雄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运动唤起了无数爱好文艺或初学写作的工人和学生,他们是文艺部队的后备的新生的力量。这种群众性文艺的日益发展,正是人民爱国主义文艺战线扩大和加强的重要标志。
关于这伟大运动中所产生的许多作品,我们前些时已经发表过“在伟大的主题下”一篇评论,现在再发表这篇文章供读者参考。但是我们觉得必需指出一个重要的但却不曾被这两篇以及其他一些评论所涉及的问题,这就是:为了推进人民爱国主义的抗美援朝创作,我们必需坚持正确的两条战线斗争,一方面反对借口创作活动范围太广而逃避正面斗争,拒绝深入研究时事和及时完成政治任务;另一方面,也要反对离开一般群众觉悟程度太远的先锋主义倾向,如认为非志愿参军不爱国,非抗美援朝的题材不取。无疑的,这两种偏向都只会削弱文艺的战斗力量。必须认清:抗美援朝文艺运动,这不是别的,这就是人民爱国主义的文艺运动。它具有悠长的历史传统,广阔的战线,和远大的前途。
伟大的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运动,掀起了目前蓬蓬勃勃的创作热潮。在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的号召下,文艺部队迅速地、广泛地动员起来了。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尤以短小通俗者为多,各种身份的作者都卷到运动中来,包括重新提起笔来的老作家,和初学写作的工人和学生。我们看见,文艺队伍是如此生龙活虎地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庄严的神圣斗争。
在百花齐放的创作中,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出来。但是,文艺创作的中心目的既然是对敌人作战和教育人民,我们就非常需要随时检查我们所达到的成绩,取得经验;并且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不要遗忘了我们的胜利品不用,也不要拿错了受潮的手榴弹,灌过沙子的迫击炮;也不要让坦克缺少一个零件或者把塌了火的子弹装在枪筒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工人或学生自己创作的小形式,往往在演出中收到很大的效果,这一方面是因为抗美的主题鲜明,适合广大群众的要求,一方面也因为形式通俗。但是这类作品到现在还很少整理出加以发表的,这是一个缺陷。
在发表的各类作品中,诗是最多的。这绝不是应该指责的事情;相反的,应该对在这大时代中愿意以诗的形式服务于人民的一切人们说:你们写吧!写得再多些!但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斗争,还应该要求他们把诗写得更好。有不少的诗(这里所说的诗,包括快板、鼓词、小唱、弹词、越剧开篇,等等)仅仅是简单地把政治口号、论文要点,改头换面加以押韵和分行。空洞、枯燥的抽象词句,代替了新鲜活泼的生动描写。有的诗实在不如标语口号更干净俐落,更有号召力;而往往是结结巴巴,意思模糊,甚至没有注都不能懂。(如果是唱词,难道在正文唱完以后还可以唱上一条“注”吗?)例如:
什么是“保证朝鲜情势稳定”?
这就是保证美军奸淫掳掠!
什么叫“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选举”?
这就是在美国的枪炮下伪造民意!
作者的揭发虽然完全是对的,但却没有诗所应有的打动人心坎的感染力。在创作上花费的劳力少,造出的武器就难免有些钝。甚至有因为写作的时候不深思,而可能引起读者误解的,象有一首越剧开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描写敌人说:“(增加了)大批炮灰到前线;(忍不住)生离死别泪涟涟;战火烧到中朝边,不许人民用水电……”以为美帝侵略军是“泪涟涟”地离开美国,固然言之过早,“不许人民用水电”更是把美帝侵略的罪行说得太轻松了。
“渔夫恨”鼓词由于描写生动,感情充沛,为群众所喜爱,所以到处上演,还有改编为小歌剧的。观众往往被感动得流泪。但是许多模仿的作品却相形逊色。这里的问题是:有很多作者,不善于写出实际的生活感受,不善于从生活的具体情节上反映抗美援朝的伟大事件,不善于观察周围在这伟大运动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却一味去幻想朝鲜战场上的场面。反之,有许多把本身工作岗位上或实际生活上的体验写出来的,却往往能够成功。例如一首工人作的诗就单纯动人:“粗重铁锤拿在手,多打夹板二十八,生产好比上火线,打铁象把美帝打。”(“我们什么都不怕”)
所以第一,不要空空洞洞地抓住一些概念或一些片断的事实就马上照写出来,必须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那些正确的概念,来有效地利用那些现实的材料。例如要向观众或读者说明美国纸老虎的不可怕,假如只是把这句话说来说去,那即使重复一千遍也没有用。但是象“蔑视它”那样一篇小说,就有效得多。故事是:一个解放战士,崇拜美式装备、美式训练,甚至留恋美式操典;他看不起人民解放军。但是当他参加了解放军的作战,看到怎样把敌人打得惨败的事实之后,他这才明白了:“再好的武器没有勇敢的人来掌握也是白搭。”
抓住存在着的问题而给以解决,是极为紧要的。例如工人创作的小说“美国招牌的杀人刀”,写得确是粗糙的,然而很有价值。它写一个只愿意用美国造老虎钳的工人,当他发现他使得很顺手的一直以为是美国货的一把老虎钳原来是中国货时,崇拜美国招牌的心理就改变了。再等到他发现炸死他的亲友的炸弹上面刻着美国招牌的时候,他对于“U.S.A”就发生仇恨了。这就是从一把老虎钳上揭发了长期在美帝侵略下形成的一种丧失民族自信心的社会心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蒋介石匪徒统治的殖民地中国了,这一点有很多人往往在具体事情上还不能充分认识。因此,揭发“美国的月亮也是好的”的崇美心理和缺乏民族自信心的奴才思想,十分必要。这种从生活的细微观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写法,远比抽象空洞的词句更富于雄辩性。
还有些作者企图在一篇作品中解决很多问题,因而失之于包罗万象,杂乱无章;或者是把问题摆出来而没有解决;或者是企图十分简单粗卤地解决问题,实际却不能解决;更坏的是使得读者听者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说你吹牛。“原子弹的威力不可怕,告诉你,胜利一定有信心!”(“抗美援朝小唱”)这种唱词是极少说服力的。如果读者去读约里奥·居里关于原子弹不可怕的科学说明或其他立论健全的评论,要容易明白得多。不错,有些人是只能听不能读的,那么作者就更有必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作品在听众中可能产生的影响了。这种作品的贫血症,一方面固然仍是失之空洞,而包罗万象在一篇作品中,一心想要面面俱到,结果就一事无成。有许多相声更显然地犯了这个毛病。但是,象“如此美国”一篇,对原子弹牛皮的揭露,不但理由充足,而且淋漓尽致,使听众轻松地了解了美帝的卑劣。
最主要的还是作品的思想性。而目前创作界对这核心问题的探求的努力,仍然是不够的。
例如小说“无辜的孩子”,作者的动机当然是暴露美军的罪行——奸占了一个中国少女淑贞,在她怀孕之后扬长而去,回了美国。但是作者却着力描写淑贞所生的孩子如何随时随地被街坊的小孩们嘲笑为“杂夹种”,淑贞在强盗丈夫一去不复返以后如何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这是绝对错误的描写。中国人民恨不得把美国强盗推到海里去,连淑贞也不应希望她的强盗丈夫再来。可是在作者笔下美国强盗却好象不过是一个不回头的浪子。这就不仅对于读者没有教育意义,而且是有很坏的副作用的。
还有一种现象也是由于思想性的贫乏,而削弱了作品的战斗性,这就是把正义的斗争庸俗化。“用鼻子作战”一文从“高鼻子”上嘲笑美帝,这并不能伤害敌人的什么,而会滋生狭隘的种族观念。又如,“你知道‘美国文明’是什么东西?是你老婆的月经布!”这样的诗句,能够教育人们什么呢?用这一类只能给人以“无理取闹”的印象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我们的正义的庄严斗争,这是一种亵渎!漫骂是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不,漫骂只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困难。
文艺作品要在任何一个运动中成为解决思想问题教育人民的武器,就应该随时警惕这种庸俗化的偏向。并且应该认识这种偏向的产生是一个原则性的思想问题——没有用足够的严肃性来对待摆在我们面前的神圣庄严的任务。


查看完整版本: [-- 加强创作的战斗性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