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毛主席在农民家里作客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11月 -> 毛主席在农民家里作客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袁茂余 1983-11-29 00:00

毛主席在农民家里作客

第8版()
专栏:

毛主席在农民家里作客
袁茂余
走进北京市郊区鱼池村张振同志的家,一眼便看见迎面墙上挂着一张镶在镜框里的醒目的照片。主人告诉我:这是三十年前毛主席来他家作客时留下的合影。我站在房中,久久凝视着这张6寸大小的合照,虽然年代久了,纸面有些发黄,但图像仍然那么明朗、清晰:毛主席站在草地上,上穿白衬衫,下穿灰色裤,脚穿一双圆口布鞋,捏着香烟的手微微抬起,面对群众微微笑着,好象正在和大家亲切聊天。张振一家呢?男人打着赤脚,女人有的抱着小孩,好象正被毛主席风趣的谈话吸引,一齐仰头看着毛主席笑,连那个席地坐在毛主席脚跟前的六七岁的光腚娃娃小海子,也仰起头望着毛主席笑……
1953年6月28日上午,晴空万里,一辆小轿车停在安定门外鱼池村口的马路边。张振当时正在临近马路的菜园里拔草,举头一望,只见小车里下来一个人,身着白衬衫,高大魁梧,正迈着稳健的步子朝他走来。他定睛一看,眼前一亮:“呵,这不是毛主席吗?毛主席到咱村来了!”
“你好!”主席笑着向他挥挥手,并指指菜园边那棵大槐树说:“在这儿歇歇凉。”
“好呵!”张振只说了两个字,激动得一时不知再说什么好。
毛主席来到槐树下,坐在一个马莲墩上,点燃一根烟,抬头眺望远处的西山,好象在沉思着什么。张振于是迅速跑回村里,向大家报告了这一大喜讯。霎时,全村沸腾了,男女老少欢笑着从四面八方涌到这棵大槐树下,将主席团团围住,问好,握手。
鱼池村解放前很穷,有的靠到城里拉脚过活,有的靠讨饭度日。就说张振吧,解放前地无一垄,房无一间,日夜守在这片乱坟岗里给有钱人看坟,终年难得温饱,不得不经常拔些坟堆旁的野菜充饥,在寂寞孤苦中度过了三十年。今天,毛主席突然来到面前,叫他们如何不万分激动呢?
“毛主席,到村里坐坐吧。”“毛主席,上我家喝杯茶吧。”人们不断发出热情的邀请。主席慨然应诺,指着身旁的张振说:“好,就到你家看看去。”张振高兴极了,连说“好!好!”想到家里没有一点准备,赶忙抢先奔回家,冲他老伴那淑贞一个劲喊:“孩他娘,毛主席要到咱家来,快收拾一下,煮点水喝。”说完,又奔出屋子迎接主席去了。那淑贞正怀孕,一听毛主席要来她家作客,哪顾得收拾,一手抱个娃娃就奔出院子。抬头一看,毛主席刚好迎面走来,见到她,风趣地说:“嗬,你真行,一边一个,中间还一个。”这带点批评的诙谐语,立时把周围的人逗笑了。
毛主席缓步走进她家院子,见院子里晾有一床露棉的破被套,主席伸手摸一摸,捏一捏,问冬天盖这样的被子薄不薄?走进屋里,又伸手在炕上这按按,那摸摸,问冬天烧炕不烧炕,睡得暖不暖?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才转身坐到炕沿,一边抽烟一边问:家里几口人?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小孩上学没上学?庄稼长得好不好?当问到粮食够吃不够时,张振如实回答说:
“过去吃野菜,现在有吃的啦,不过还不大好,荒月还要吃些白菜团子。”
毛主席点点头,安慰他说:“不用急,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
西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四张小挂像。
毛主席凝神看了一会,抚摸着身边张振十三岁的小妹妹桂清的头,笑着指指墙上的像问:“是你买的吗?”桂清点点头。主席又问:“上学吗?”“上学。”“今天怎么没有去?”小姑娘因为过于兴奋紧张,一时忘了怎么回答,还是她嫂子淑贞替她回答了:“今天是星期天。”主席恍然笑了,小桂清笑了,全家人都笑了。
太阳越升越高,时近中午了,主席才告辞出来。在院前的草地上,主席回转身来和全家话别,又说了几句风趣的话,摄影师便趁机摄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接着,主席又走访了几个家庭,才离开鱼池村。临别时,全村人扶老携幼,都拥到村口来相送。
“毛主席,您一定要再来呵。”老人们依依不舍地说。
“毛主席,把照片给我们捎来呀。”孩子们喊。
毛主席回过头,慈祥地望着这群天真、稚气的孩子,笑了:“一定给你们捎来。”
一周之后,毛主席果真派人送来了照片,全村人闻讯涌到张振家里,争相传阅,人们再一次沉醉在幸福中。
三十年来,鱼池村人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总的说来,正如毛主席预见的那样:生活在一天一天好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大发展,现在全村人均收入已达500元。很多农户盖了新房,有了电视机、洗衣机,有的还买了电冰箱……幸福中,人们对毛主席的怀念也更加深切了。


查看完整版本: [-- 毛主席在农民家里作客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