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横越风区和火洲——新疆吐(鲁番)库(尔勒)线纪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1月 -> 横越风区和火洲——新疆吐(鲁番)库(尔勒)线纪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勇进 1984-01-31 00:00

横越风区和火洲——新疆吐(鲁番)库(尔勒)线纪行

第2版()
专栏:

横越风区和火洲
——新疆吐(鲁番)库(尔勒)线纪行
本报记者 陈勇进
通往南疆的铁路——吐库线已经建成。那漂亮的库尔勒市火车站和车站宾馆,在等待着远道的来客。
吐库线充满神话色彩,是既艰险,又甜蜜。谁要在456公里长的线路上走走,就会感到铁道兵征服困难的雄伟气概,就会由衷地感谢吐库线建设者为国家所作的贡献!
1974年6月,铁道兵建设吐库线开始了。到吐鲁番下车的铁道兵,没搭起帐篷,就遇到大风。风沙使人什么也看不见,17连的两个战士竟然失踪了,两天后,才在几里外的大沙包后面发现他俩已经昏迷了。在大风猛刮的两天两夜里,大家没喝一滴水,也没吃一顿饭。早来这里的同志说:这风不算大,4月4日的大风,把水泥电杆刮断了好多,有的地方铁轨都被沙石埋起来了。但是,每个战士都知道,建设吐库线,是为了响应毛主席搞活天山的号召,吐库线的计划,是周总理详细审查后批准的。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建成。地面上住不得,他们就挖地窝子,把办公室、宿舍搬到地下,终于在大风口安家了。
人们要把刮风天窝工的时间抢回来。风一停,这大戈壁滩上就又热闹起来了。战士们热情地唱着:
背起行装扛起枪,
我们的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问你那里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百里风区,有个叫冬德萨拉的地方,八级以上的大风,一年要刮100天。要在这里一个险峻的深谷里架起384米长的铁路大桥。这里有个传说:一个蒙族牧羊姑娘,一心想去巴音布鲁克的绿色牧场。她赶着羊群到了冬德萨拉大深谷,狼群向羊群扑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只凤凰飞来,把双翅搭在深谷上空,形成一条彩色的桥,姑娘带着羊群过去了。今天,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
在冬德萨拉修建高62米的4号桥墩时,起了大风。按照规定,5级风就要停止作业,李明排长说,大桥正要接通,停下来影响全局。他带着一排人迎风上去了。刚到大桥上,被一阵大风吹回来。他再带着人上去,又被大风顶回来。他是个硬汉子,决心要把钢梁架通。早晨3时,他又带着4排的同志上去了。大臂吊吊着巨大的钢梁缓缓地往桥墩上落下。正在胜利到来的时刻,狂风又来了。巨梁在空中晃动,随时有坠入深渊的危险。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刁维泽和王高才爬到晃悠悠的钢梁上,捆好钢丝绳,下边的同志拉动滑车,钢梁缓缓地落在桥墩上。冬德萨拉在大风中沸腾了,险谷中出现了真正的彩虹。
风季过后,吐库线低洼处的戈壁、沙漠,就成为炎热的火洲。这里,白天气温一般在摄氏40度以上,最高达到摄氏60多度,《西游记》里描述的火焰山,就在这里。钢轨常出现涨轨,把钢轨缝挤死,施工困难重重。铁道兵出门要带三件宝:草帽、水壶、大皮袄。正是由于气温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雨水奇缺,所有的水果,到这里都甜增三分。战士们往往一面干活,一面讨论,如何把吐库线出产的大量西瓜、哈密瓜、葡萄运到祖国各地去。吐库线上最出名的瓜果是哈密瓜。200年前,哈密王将哈密瓜进贡给清王朝,乾隆问瓜的名字,身边臣子信口回答叫“哈密瓜”,从此“哈密瓜”成为瓜中珍品。在火洲地方,人们外出劳动,通常都带哈密瓜、西瓜做为饮料。那“红心脆”脆又甜,那“黄蛋子”甜如蜜,那“黑眉毛”香味浓……吐库线真是名副其实的甜蜜之路。
吐库线通过天山,平均以每公里升高13米的坡度向高处爬去。从吐鲁番东行234公里,是一处艰难的隧道工程——奎先隧道,全长6,152米,有2,465米是缺氧地带。总工程师孙志远对我说:这隧道在我国不是最长的,但它的坡度之陡是前所没有的。从鱼儿沟到乌斯特(蒙语大山意),长126公里,要穿凿28座隧道。
奎先隧道原来的设计是一面爬坡。孙志远和蔡宝森等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样干,排水、通风都不利。孙志远计算的结果,采取两面坡施工,要缩短工期7个月,可节约350万元。铁道部采纳了他的意见。根据调查的资料,奎先隧道是无水区。但开工不久,隧道的水,从四面喷射出来。人们都说这是《西游记》里的“水帘洞”。在这里施工的同志,每人一天要换三套棉衣,湿了烤,烤了湿。有一次慰问团到奎先慰问,看到从隧道里走出来的战士穿着结有冰块的衣服,感动得哭了。战士们奋战40个月,奎先隧道终于打通了。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曾描写玄奘西天取经“大战流沙河”的故事。“流沙河”就是焉耆回族自治县的开都河。开都河水流湍急,有100多米宽的河面。铁道兵要在这里架设一座大桥。整个大桥要打72个桩,有6个桩的直径是1.1米,深38米。开都河水底淤泥、细沙、砾石、粘土层十分复杂。有的地方钻头钻不进去,有时钻了进去出不来。1978年底,一号桥墩承台质量出了问题。主管工程师庄义吉紧张起来了,他抱着风枪一连打了8个洞,事故的原因找到了:没清除表层“浮浆”灌铸,给承台造成“空格”。这事故,使吐库线震动了。铁路铺轨离开都河不远,师党委决定重建,一刻也不能等待。
“有补救的办法没有?” 有的同志问。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庄义吉说,“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新建的质量好,我们犯下的错误,不能留给子孙来纠正。”
人们痛心地把这桥墩炸掉了。经过一番艰辛的劳动,坚固的一号桥墩竖了起来。开都河大铁桥架通了。
去年,当我在吐鲁番登上火车,经过焉耆平原,到达库尔勒市时,看到的是一番动人景象。欢笑的孔雀河水在市区奔流而过。路边,密密麻麻的钻天杨,显示了这个城市的气魄。
街道两边的西瓜、哈密瓜、葡萄更多了。库尔勒以她的香梨著称,它比全国来这里落户的梨都甜,真是又美、又香、又甜。博斯腾湖的鱼群,随着孔雀河游过来了。那鲤鱼的味道,格外的鲜美。靠近库尔勒的几个农场的稻米,其品质不亚于天津小站大米。
人们在领略了吐库线给这里带来的生气之后,更加感到建设者们英雄业绩的光辉。(附图片)
火车奔驰在开都河大桥上。 吴广文摄


查看完整版本: [-- 横越风区和火洲——新疆吐(鲁番)库(尔勒)线纪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