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是现实,不是神话——江西省新干县党风的再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1月 -> 是现实,不是神话——江西省新干县党风的再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光辉 1984-01-31 00:00

是现实,不是神话——江西省新干县党风的再调查

第4版()
专栏:

是现实,不是神话
——江西省新干县党风的再调查
新华社记者 刘光辉
去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采写的关于新干县党风好的报道。不久,记者收到了一封寄自河南省光山县的读者来信。信上说:“读了贵报刊登的新干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机关一般干部没有一个在城里建私房;没有一个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子女就业开后门的消息后,不禁哑然失笑。这简直是八十年代的神话!我们看报的几个同志戏言道:莫非记者在句子里漏写了一个‘不’字?”
新干县的党风好,究竟是现实,还是神话?最近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到新干县重新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证明,新干县党风好是现实,不是神话。
“没有一个在县城建私房的”
“新干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机关一般干部,没有一个在县城建私房的。”这是记者在上次报道时列举的第一件事。在这次调查中,县里的机关干部、城镇居民都反映,报道属实。一个带着记者走街串巷的干部边走边说:“县城不大,要是有个干部违纪盖了私房,不会听不到、见不到的。”县房地产公司向记者提供了这样的情况:县级机关干部不仅没有违纪在县城建私房,而且绝大多数县级单位都没有盖干部家属宿舍。县级机关干部包括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主要负责人在内,家属在农村的,每人在机关内只住一间房;家属吃商品粮的,由房地产公司统一安排住房。
去年参加检查全县党员干部住房和建房情况的同志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说,检查结果,全县确实没有一个干部在县城违纪建私房。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个领导班子中,担任正副职务的17名领导干部中,有5名家属在农村,他们自己各在机关只住一间房,其余12人住的都是房地产公司分配的房子,每户一套。担任副经理、副局长以上职务的党员干部中,有15户双职工至今还没有分到住房,全家住在临时性的房间里。
在分析干部住房建房没有违纪现象的原因时,县委一位副书记向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些年,县委是这样想的:十年浩劫,建房上欠了帐,群众住房困难的问题一时还不能完全解决。如果县里的书记、县长、局长都违纪盖私房,多占房,那怎么去教育群众体谅公房不够的困难?县委说话又怎么会有人听呢?因此,县委对干部的住房建房问题一直抓得很紧、很紧,坚决不允许干部多占住房,不允许违纪盖私房。”
“不违犯政策搞‘农转非’”
“新干县委11名常委中,有6人家属在农村。副局长、公社副书记以上的158名中层干部中,有104人的家属在农村。这些干部没有一个将家属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这是记者在上次采写的新闻中列举的第二件事。这次再次核实,证明无误。记者对家属在农村的6名常委,一一作了调查。他们中有三人按政策规定是可以把家属迁到县城来的,但是,他们从严要求自己,没有这样做。
这些单身住在县城的领导干部,“住间小平房,办公兼住房,吃饭进食堂”,生活上确有许多困难。他们开会晚了,只好吃冷菜冷饭;下乡回来,水瓶是空的,得自己去打洗脚水,衣服也要自己洗。但这些困难大家从不计较,工作照样干得起劲。担任县新华书店经理的廖和生,是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家属在农村。他一两个月回家一趟,一到家还得帮助家里人经营责任田。他向记者说了心里话:“我五十多了,工作担子不轻,回家去想休息一下,结果反而要劳动。有时累倒在床上,也埋怨县里卡得太死了,不把我们这些人的家属迁到城里去。但是,朝上看,不少县委常委的家属也都在农村,我有意见说不出口了;朝下看,我们书店9个职工中就有4个人的家属在农村,这些职工的年龄还比我大。这样一看一比,我怎能有怨言呢。”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县里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转非”指标,领导干部的家属这几年没有占一个,那这些指标给了谁呢?记者访问了主管这项工作的县公安局。经办这件事的同志搬出近三年“农转非”的全部档案材料,一个一个地向记者作了介绍。事实证明:这个县年年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农转非”的,没有超过一个名额。每个“农转非”的情况都符合政策规定,手续也齐备。这些指标多数是用于解决工人、教师、医生的亲属户口的,其次是用于解决城镇居民和一般干部的亲属户口的。以1981年为例,全县“农转非”22户、32人,其中工人家属14户、23人,教师、医生家属占4户共5人,城镇居民家属有3户、3人,一般干部家属1户、1人。
不为子女就业开后门
“没有发现哪个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在招工时为子女开后门”。这是记者上次报道时列举的第三件事。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上次的提法不够准确。近几年,也有个别领导干部想在子女就业问题上走后门,但县委一经发现就坚决制止了。比如,1982年县里招考税务干部,税务局长的女儿考试成绩未达到录取分数线,这个局长想要求给予照顾。县委领导同志知道了,立即给这个局长指出,这样做违反上级规定,是不正之风。最后,坚决按规定办,没有录用局长的女儿。
调查中,许多同志谈到,领导干部子女就业走后门的问题虽然不象盖私房那样有实物可看,也不象搞非法“农转非”那样有案可查,但是,有两点情况可以说明问题:一是中层以上干部的子女至今在农村种田的还很多。有些县委常委和许多局长的儿女全部在农村务农,一个也没有进城。二是许多领导同志在招工招干时主动说服子女放弃机会。一次,县农业局招考农业经营管理员。农业局长的儿子经公社推荐报上了名,但局里其他几个干部的子女没有被公社推荐,这几个干部要求局长给予照顾。局长坚持不开后门,同时说服自己的儿子也放弃了参加考试的机会,这使大家心服口服,齐声称赞局长公正无私。
不乱买小汽车
记者上次报道中的第四件事是新干县“不违犯上级规定乱买小汽车”。这次调查证明,全县现在只有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和公安局、法院、银行等机关和单位按规定配备了吉普车,其他各单位都没有额外的小汽车。
新干县虽然是江西省小汽车最少的县份之一,但又是干部下乡最多的县之一。县委每个常委过去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下基层,去年少一点,也有一半的时间。常委们这几年还有一个习惯:在县上一开完会,便乘公共汽车、搭便车或者骑自行车,奔向自己在农村蹲的点。县委的领导同志都有这样的想法:县上的干部主要是做农村工作,不能只坐小车在公路上跑,走村串户还是两条腿方便。
1982年以来,记者三次上新干,接触过各方面的干部、群众共数十人。他们一致公认:县里的党风好,关键在县委,县委的关键又在于有个好的书记。县委书记平时吃、住、行和大家一样;工作上跑农民家里多,掌握基层情况多,说起话来实话多;他对自己严,对干部要求也严,在不正之风面前从不讲情面。正是由于县委书记和县委一班人过得硬,才在全县带出了这样好的党风。


查看完整版本: [-- 是现实,不是神话——江西省新干县党风的再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