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房子和孩子面前——记核工业部第五安装工程公司党委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1月 -> 在房子和孩子面前——记核工业部第五安装工程公司党委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洪天国 1984-01-31 00:00

在房子和孩子面前——记核工业部第五安装工程公司党委

第5版()
专栏:正气篇

在房子和孩子面前
——记核工业部第五安装工程公司党委
1983年春节前夕,核工业部第五安装工程公司党委书记黄建勋和经理吴秀坤同最后一批职工共庆乔迁之喜。整整九年,两位公司主要领导,全家老少都挤在海堤下一间潮湿的临时工房里!
并不是五公司九年来没有过宽敞明亮的居民楼房。
1974年初,当五公司刚到上海承担金山石化总厂的部分设备安装任务时,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一排排临时工房就是他们的住宅。也好,官兵一致,党委决定:从公司领导到工人群众,户户都住一间。五六户三代同堂的老职工怎么办?破格照顾,每户两间。其实,黄建勋和吴秀坤也不是不能破格,儿女都二十出头了,但他们还是和大儿大女挤在一起。
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改善。1979年底,石化总厂借给公司250套楼房。已经在临时工房里将就了整整五个年头的人们,谁不把渴望的眼光投向一栋栋崭新的宿舍楼?此景此情,公司党委7名委员是怎样想的呢?要说他们对楼房无动于衷,那是假话。论条件,他们也可以住进去:不是革命几十年的老干部,就是经理或总工程师。从250套中拿出7套分配给领导,似乎不算过分。工人们说得在理:你们是老同志,是领导,也确有困难,住楼房我们没意见。
领导越为群众着想,群众越乐意照顾领导,反之亦然。这种彼此关心,互相体谅的精神正是庞大社会机器转动的润滑剂。五公司分房前没人吵,分房后没人闹,靠的就是这种润滑剂。不过,分房结果是:除一名党委副书记和总工程师是搬迁户各得一套外,其余5名委员继续挤在临时工房里。
两年后的1981年,石化总厂又借给这个公司54套新房,还单独为委员们安排6套。然而,除3名委员搬迁外,党委书记和经理仍然守着临时工房。
“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记者问党委书记黄建勋。他回答得那样平静:“那时还有近百名老职工挤在临时工房里。从戈壁到四川,从四川到上海,这批老工人同我们一起艰苦奋斗了二十几年。只有上下同甘共苦,党才有力量带好队伍。要是扔下他们,怎能对得起艰苦奋斗的历史,又怎能期望他们及其后代继续跟随党拚力干四化?”
在欠帐较多、财力不足的今天,同住房一样,子女就业也象一面镜子,照出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近几年,400多名青年陆续加入五公司的职工队伍。不少人为了给子女争个干净、轻松又有技术的工种,跑到公司领导面前,磨破嘴皮说情。
照此办理会怎样呢?公司党委自己设问。后果是清楚的:干脏活、累活的管工、铆工、起重工和通风工没有接班人,上下左右的关系会日趋紧张。绝不能干这种败坏党风的蠢事!党委决定,通过考核,择优录用,以工种的需要确定人员分配的比例。
现在,党委书记黄建勋的两个子女都在生产第一线当工人,经理吴秀坤的几个儿女还在西北地区工作。有人想把吴秀坤的小女儿从生产第一线调到科室,他立即制止。党委会决定,凡干部子女要安排到科室工作,必须按条件择优选拔,中层以上干部的子女,还必须经公司领导集体审定。
有个劳资干部到处活动,要把孩子弄到设备库当保管员。党委理直气壮地查清了这件事。这个干部申请入党,所在党支部也报党委审批。但党委不批准,因为这个干部没有正确对待子女就业问题。
核工业部第五安装工程公司的党委就是这样对待房子和孩子的,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先人后己的优良作风!
本报记者 洪天国


查看完整版本: [-- 在房子和孩子面前——记核工业部第五安装工程公司党委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