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魏喜奎和她的曲艺曲剧独唱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2月 -> 魏喜奎和她的曲艺曲剧独唱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寻 1984-02-27 00:00

魏喜奎和她的曲艺曲剧独唱会

第7版()
专栏:

魏喜奎和她的曲艺曲剧独唱会
赵寻
听说魏喜奎要举行曲艺、曲剧独唱会,老实说,我有点担心:一场演出,仅仅由一个演员清唱,而且从始至终唱的是大鼓,这样,能不单调乏味,能吸引观众吗?看过演出以后,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演出效果出我预料,这是一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精彩演出。在近千人的剧场里,座无虚席,门口还有不少等退票的群众。在两个小时的演唱中,观众一直怀着很高的兴趣,不时爆发满堂掌声,散场以后,还久久不肯离去,等着再见见他们热爱的艺术家。虽然魏喜奎唱的都是大鼓,但有奉调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和曲剧中的大鼓曲牌,可以说是大鼓的百花齐放。根据内容的不同,通过不同曲调的艺术特点,表现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感情。声调是这样舒畅、清脆,咬字是这样准确、节奏分明,在剧场中最边远的座上都能听得真切、动人。为什么魏喜奎在艺术上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想不是偶然的。
我国传统艺术讲究“幼功”,主张从小就刻苦锻炼,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魏喜奎出身于贫寒的曲艺世家,自幼随父学艺,六岁开始演出,走南闯北,撂地摊,赶庙会,到处演唱。在旧社会里,艺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是经常受到各种欺凌和压迫的,有的艺人因此而消沉堕落,葬送了艺术生命。而魏喜奎以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以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取得了广大热爱曲艺观众的赞许,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群众的支持下,在师长的指教下,在荆棘丛生的险恶环境中,闯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魏喜奎在艺术上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还在于她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她十三岁在北京庆乐戏院正式登台,以演唱唐山大鼓一举成名。但是,她并没有因而停步不前,放松了学习和艺术上的追求,相反地,更加想把别人艺术上的长处都学到手,来丰富自己的演唱技能。今天她所以能演唱多种多样的大鼓曲调,就是从小向本行前辈、同辈学习的结果。她不仅向别的曲种学习,而且向其他剧种学习,评剧、京剧、昆曲、地方戏都学过,不止是“漂学”,而且能和一些名演员同台演出,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来提高与丰富了唐山大鼓。她那时虽然在唐山大鼓方面已经是名演员了,但并没有因循保守,不再前进,而是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吸收名家之长,在大鼓艺术中别创一格,创造了奉调大鼓,从唱腔、曲调、表演等方面都有所改革与创新,成为大鼓这种说唱艺术的新流派。
魏喜奎并不以说唱艺术这一形式为满足,她探寻着更广阔的表演艺术天地。在单弦和奉调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各种大鼓、时调等曲艺唱腔音乐,她和同志们一起创造了以北京语音为特征的新剧种。老舍先生为这个新剧种命名“曲剧”,并为她写了第一个曲剧剧本《柳树井》。从《张桂蓉》到《罗汉钱》,从《方珍珠》到《啼笑姻缘》、《杨乃武与小白菜》……魏喜奎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浇灌着这枝为北京观众所喜爱的曲剧艺术的花朵。
今天,魏喜奎已经是老一代的艺术家了,然而,她在艺术上还是这样富有青春的活力。由于她精益求精地把自己的艺术献给群众,所以群众给予了她这样热情的回答。
这次曲艺独唱会不足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少了些。
魏喜奎在曲艺曲剧独唱会上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刘红燕摄(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魏喜奎和她的曲艺曲剧独唱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