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云中走笔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2月 -> 云中走笔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宗英 1984-02-27 00:00

云中走笔

第8版()
专栏:

云中走笔
黄宗英
论习惯
文章题目出现“论”字。在我,原无此习惯。
两年前吧,某杂志给我出了个题目:“我的写作习惯”。我至今未能交稿。因为:我写作时,并没有什么习惯。几净窗明、清茶一杯,诗书四壁,幽兰放蕊,固然极妙;无奈,文思不来也白搭。而到了腹稿临盆待产时刻,那么,不论在轮船、火车、飞机上,在化妆间、帐篷里、看台上——大庭广众之前,只要别跟我面对面地说话,我的大脑就能暂停接受信息,而输出信息,成文。
每到一地,人们总是常情地问:“你在这里还习惯吗?”
我总是不知该怎么回答。
“我没什么习惯不习惯。”——太倔。
“怎么都习惯。”——仿佛跟主人赌气。
“不习惯才有意思。”——看对谁说。
“我习惯于不习惯。”——象说相声。
我往往只是连连点头:“挺好挺好。”所答,并非所问也。
其实,我天天盼着本不该习之惯之的事情,能转变、发展(或还原)为顺理应当的事情。
例一:我来到蛇口工业区。目测口询得知:这里的工人平均年龄22岁左右。职员平均年龄24岁左右。我真高兴。高兴的不是我一个。“高干”后代说:“本来嘛,我爷爷当军长时,不到30岁。”高知子女说:“是啊,我爸爸任工程师时才25岁。”出身农民家庭者说:“真格的,我妈妈当妇救会会长时才19岁。”各行各业各类人,从理论到实践,都懂得一个人干事成事的最佳年龄是身强力壮、头脑敏锐的中青年时代。可是,从什么时候起,咱们习惯起头发不花白、脸皮不起皱、步履不行就没分量了,就不能主事了呢?年岁不饶人,在这个习惯势力里,就也包括我自己。于今,深感欠当代中青年一笔还不清的习惯债。此债此刻不还,更待何年?!实在不能再“习惯”下去了!有生之年,即还债之日,促习惯于让中青年长本领、显身手之日也。
例二:来到蛇口,寻首脑机构。而工业区办公大楼前,竟无门卫,也甭填写来访单。从竖在门道里的各室分布牌上,查到楼层、房号,自己乘自动电梯去找就是了。没一个人拦阻、盘问,几秒钟里就能和我要找的人见面了(对方有没工夫,也是立见分晓)。我又很不习惯地高兴起来。因为在首都、上海——我久居长在的地方,就只去文化部门看个老首长、老朋友,我这有四十四年文艺工龄的门里人,也往往进不了门,在传达室掏工作证、等填表、等打电话问,过一道岗不算,有的还得过两道岗。真令人望“衙门”而生畏。这种进门难、见人难,你费事、我耽误工夫之习惯,是怎么兴起来的?实在太不习惯了。文化部、人民日报社,还有那些什么研究院、什么所一类学术机构,究竟为何需要如此禁卫森严?若有机要文件,亦应锁在保险柜里,严加防泄,何必在办公桌上乱摆乱放。而蛇口工业区,其机要、财富、人才也并不少,但四年多来,并没发生什么破坏性案例。岂不可以研究研究:什么样的习惯能促进或妨碍改革大业的办事效率呢?
但蛇口工业区,也有门禁森严之地——工厂、生产作业前沿。即使是总理、副总理来,也得先打电话去问,可能不可能接待?若妨碍生产,经理、厂长有权拒绝参观。谁进去也得守厂规:该换鞋换鞋,该戴帽戴帽。不得随意乱窜,以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受影响。
例三:在蛇口工业区,一般会议,发言不得超过五分钟。学术会议,发言不得超过十五分钟。大会做报告、传达文件,主持者要先通知需要多少时间,过时,诸部门负责同志可以擅离会场,去处理自己的业务。不能因你一人说话罗嗦,耽误百家千般事宜。噫,我们若干年来,花在会议上的时间,统计起来,怕也是“世界之最”了。此习惯,若群起而不习惯之,于国家四化大业、于个人党性修养,都还是有益的吧。
扩而言之,许许多多习惯,甚至习惯法,凡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者,还是早些不习惯以至革除之为上上策。


查看完整版本: [-- 云中走笔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