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活水带来生机——上海交大管理改革见闻之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2月 -> 活水带来生机——上海交大管理改革见闻之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蒋涵箴 肖关根 1984-02-29 00:00

活水带来生机——上海交大管理改革见闻之一

第3版()
专栏:

活水带来生机
——上海交大管理改革见闻之一
本报记者 蒋涵箴 肖关根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改革的起步是人才流动。从1980年起,学校流出500余人,调进400多人。有进有出,“死水一潭”变成“活水常流”,人才流动带来勃勃生机。
同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学一样,交大人才济济。人才集中有集中的优势,然而如果结构不合理,长期不流动,人才集中就可能变成人才积压,优势就可能转化为劣势。比如,交大有的教研室里本校同届同班毕业生就有一大批,彼此之间水平不相上下,“头碰头,脚碰脚”,评职称难,提干也难。有些教研组“三代同堂”,“近亲繁殖”,基本上属一个模式,妨碍了博采众长,不利于活跃学术思想。历次政治运动也给人与人之间留下一些难于消除的隔阂。尽管有些同志从“个体”上来看是能人,但从整体上看他不合群,工作上难有起色,甚至互相抵消力量。
这些弊病,年深日久,许多人感到不改不行。一说人才要流动,几乎人人都拍手叫好。有的同志甚至慷慨激昂地表示:“把我们系的人抽走一半,工作可以比现在干得更好!”“交大人才积压,一个交大可以办两个交大。”
然而,说是那么说,真要做起来却是另外一番情景。党委宣布实行人才流动,要求各系把名单报上来,基层领导却为难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愿意从名牌大学流到分校、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工厂去?有的干部想:我把名单提出来了,你们调不动他,以后我还要天天和他见面,这个“恶人”做不得。
校党委决心把管理改革进行下去,领导的坚定态度,消除了许多基层干部的疑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党委通过人事处向各系下达了调出人员的指标,校系两级认真讨论,集体确定流动人员的名单。党委作出了规定:名单没有正式宣布之前谁都不能泄露出去,违反者要受纪律处分;凡确定要调出人员,没有正当理由,都要服从组织分配;领导不能为流动出去的人员说情,谁来说情谁就替他流动出去。
人才流动的目的,在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本是广大知识分子长期来所梦寐以求的。但一旦真的实施,有些人却又不自觉地起来作顽强的抵制。有的流动对象到处奔走呼号:“我犯了什么错误?我哪点比别人差?”“你这是排斥异己,打击报复!”这架势,没有一股子坚定不移的劲头,真难招架。幸好,校党委的同志头脑很冷静。他们认为,“大锅饭”吃惯了,许多人不适应改革是自然的。再说,“左”的流毒、小生产的痼疾、个人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身上不可能没有一点反映。但是,改革毕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要把工作做细,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听说交大要向外流动人才,上百个单位都来向交大要人。是不是因为校外争着要人,就可以乘机“甩包袱”了呢?交大的同志认为,千万不能这样。这个消息对即将流动出去的教师,无疑是个鼓舞:居然有那么多单位需要我们,换个单位也许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渐渐地,有些人愿意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想干一番事业的呀!
校党委经常提醒人事部门的同志:人才流动,是为了把长期积压的人才用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调出去的同志工作一定要安排好,假如他到了新的单位还不如在交大能发挥作用,那就意味着我们工作是失败了。校人事处本着对调出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到接收单位访问了解,弄清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工种以及福利待遇等等。有的单位在外地,人事部门的同志也要亲眼去看看才放心,回来后如实向被调的同志讲明情况。被调者也可以自己提出要上哪一个单位去,由学校负责联系。校党委开大会宣布了一条颇得人心的政策:对调出人员做到“三不影响”,即工资升级不受影响,提工资先照顾要流动出去的人员;调出后照样参加学校的排队分房;提升职称能在调出之前解决的都尽量解决。这些政策一宣布,原来有这样那样思想顾虑的人,大多数都愉快地服从了。当然也有个别人,工作安排好了,具体困难也解决了,他就是无理取闹不肯走。对这样的人,党委也不手软:你不走就停发奖金,三个月还不走就停发工资。这样一来,闹者也老实了。
交大5年改革,共调出去500多个人,据调查,绝大部分人在新的单位都发挥了作用。有一位讲师,大学毕业了20年,一直在实验室里打杂,从未上过讲台。现在调到上海市手工业局职工业余大学,很快成了这所学校的骨干教师。还有的教师,基本功扎实,但讲课怎么也不行,学生听了不欢迎,流动到某地工业部门当头头工作却很出色。
调出了一批人,交大的编制松动了,学校这几年选留、调进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根据交大新兴学科的需要,从其他地方引进了一些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校的紧缺人才。现在交大教师的素质比人员流动之前提高了,“近亲繁殖”的弊端减轻了,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教师的年龄结构起了明显的变化。许多老教授高兴地说:“现在交大的师资后劲足,是大有希望的。”
从今年开始,该校人员流动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他们计划每年有2%的同志离休退休,2%的人正常调动,在这基础上每年调进5%的人,使交大的人员不断得到补充、更新。
现在,上海交大校内各系、各部门也在进行人才流动。各系原来做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总支副书记是一批老同志,根据目前青年学生的思想情况,再由他们来担任这项工作,往往不能适应。学校有一些年轻教学人员,其中有部分政治素质好,有些还上过山,下过乡,能吃苦,有组织活动的能力,就让这批同志担任辅导员或总支副书记。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很有感情,学生工作就有了新的起色。图书馆应该是大学的学术和情报中心,可是历来都把图书馆看作是“养老院”,身体不好的就调到图书馆去。这次学校一下子给图书馆调进20名本科毕业生。还有一些“偏才”、“怪才”,他干别的不行,可是能三个月自学一门外语,学校就把这样的一些“偏才”调到图书馆去搞情报资料工作。
万里同志在接见交大的同志时说:“交大能流动出去500人是不容易的,交大能办到,为什么其他学校办不到?”只要象交大党委那样拿出决心,拿出办法来,我们相信,交大能办到的,其他学校也能办到。


查看完整版本: [-- 活水带来生机——上海交大管理改革见闻之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