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常州的对策——长江三角洲见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4月 -> 常州的对策——长江三角洲见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艾丰 1984-04-26 00:00

常州的对策——长江三角洲见闻

第2版()
专栏:

常州的对策
——长江三角洲见闻
本报记者 艾丰
常州,是个务实的城市,也是个敏感的城市。
本来她的步子够快的了。目前市区工业年产值四十三亿元,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五十四倍,超过那时的大上海;1983年,这个纺织业比重占40%的城市,在化纤降价、原棉提价的情况下,仍超额完成财政包干任务。
但是,常州感到面临着严重挑战:产品竞争力不够!出口产品要求提高!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正冲击着传统生产、传统技术、传统产品,以至传统观念。
“面对新挑战,我们感到紧迫,感到责任重大!”常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正以这样的认识,研究着、采取着新的对策。
改善司令部的智力结构
“六十年代靠蛮力,七十年代靠实力,八十年代靠智力。”有苦干传统的常州同志感到,新的挑战首先是对领导者智力结构的挑战。
中共常州市委新班子,九名常委,有四名大学生,智力结构有所改善。可是他们觉得智力方面的压力并未减轻。市长陈鸿昌是大学经济系毕业的,仍感到经济理论准备不足。他说,迎接新挑战,必须有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方法,新型结构的司令部。
为加强经济战略研究,常州市一级领导成员,在工作侧重点上,正相对地一分为二:一部分站在前排忙今天的,一部分坐在二线想明天和后天的。五十九岁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汤永安、副主任张金豪,曾在常州担负领导职务多年,今天就处在后面这类岗位上。汤永安说:“我不要摇头权、点头权,是要点发言权。”这位四十年代的老兵懂得,眼前的“经济战争”,决不是指挥员振臂一呼就可以冲上去的。他学习各种书籍,阅读各类资料,同国内外来人交谈,猎获信息,请教专家,潜心思考。最近,在和其他常委讨论之后,他做了一篇《面对新挑战,研究新对策》的发言,听者很受启发。
领导机构发生了相应变化。他们认为,机构改革的实质,不在人员数量的简单增减,而在于人员的合理配置。因此,在把一些主管局改成公司以减少层次的同时,他们“膨胀”了另一种机构——为决策服务的各类研究机关,或称为“智囊团”。市一级,除经济研究中心外,还成立了工业、农业、商业、计划、物资、财政、金融、城乡建设、教育等研究室,编制一百五十人。科学技术的各类研究机构,编制也由八百人扩充到一千二百人。
决策过程在变。屋里拍脑袋,会上拍胸脯,错了拍屁股的“三拍法”,已被抛弃。重大问题,未经调查论证,不进入决策讨论。
主攻箭头指向哪里
象雏鹰成长一样,常州工业已“脱”过两次“毛”。第一次,五十年代,主要是利用原有的民族工商业,采取联营、转产、合并、改组等方法,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第二次,六十年代,“大跃进”后,“打了个漂亮的退却仗”,该下的下,该上的上,逐步建立起全市工业的骨架。此后,常州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产品,除传统的梳篦外,更增添了柴油机、手扶拖拉机、金狮自行车……直至得到我国、美国、英国、挪威四国船级检验机构认可的长江电焊条厂的焊条。
今天,常州城郊九十四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已集中了四百二十八家工厂,平均每平方公里四点三个,大大超过全国十五个大城市一点二四个的平均数;工业职业密度一千七百五十四人,即使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中,也是最高的。
这第三次“脱毛”,该怎样脱法?常州纺织业,年初压力比去年还大。几种主要产品,计划限定产量比去年实际产量要低15%—20%。市纺织工业公司党委书记贾济和说:“这真使我们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可打开眼界之后,却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前科研人员曾向他提供情报:国外纺织品用途是服装、装饰、工业各占三分之一。他将信将疑。出国考察时,他看到国外大量使用床单、椅套、贴墙布,连窗帘也是双层的,才相信装饰布确有前途,看到了纺织业尚待进军的广阔天地。
“有眼光的企业家,善于从今天的‘冷门’中发现明天的‘热门’。”常州绝缘材料厂的例子启发着人们。六十年代他们开始搞高分子材料时,许多人还不理解。到了七十年代,新技术显示了威力,产品由一种发展到三十多种,聚脂材料覆盖大部分国内市场,带出了漆包线、电容、电机、无纺布等等组成的一个“产品群”。这个厂,1983年人均提供税利一万五千元,二十年上缴税利等于现有固定资产的二十八倍!
“必须探索出一个最佳的产品结构,它既是立足于常州、面向全国的,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这意味着:改变“万年牢”、“传宗接代”的质量观念,开拓多功能、易耗型、多样性、辅加价值高的产品;加速新技术向传统工业的渗透,加紧城乡结合,把一些传统工业向农村转移;主攻箭头所向:必须改变资源型产品占60%的现状,目前不到7%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要大力发展。江苏将出现我国南方的电子工业基地,常州则担负着微电脑应用设备制造的重要任务,太湖姑娘的刺绣巧手,将在集成片上显示新的技艺。
结成新的联盟
常州照相机厂,1983年利润比1979年增长八倍;常州微电机厂,两三年内,电机产量由一万台猛增至三十万台……这里有一大批“暴发户”式企业,它们的秘密何在?主要靠联合。
各种形式的联合,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紧密的或松散的联合,城市和乡村的联合,在常州犹如风起云涌。现在不仅是跳出围墙办工厂,而是要拆掉围墙了。一家带头的工厂,通过纵横联系把一群工厂组合起来,形成金字塔结构的工厂群,人们把它称为“软工业”或“软工厂”。常州市委设想,塔尖集中在市区,产品、技术向外辐射,这样,不仅经济可以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也可以得到合理控制。
一种“新的联盟”更加引人注目。常州人发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有四个宝库:人才宝库、信息宝库、科研成果宝库、软科学和硬科学结合的宝库。他们提出:“背靠院所,迎接挑战,攀亲结眷,建设常州。”
现在,常州同全国一百七十多个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市、公司、厂三级,聘请了五十名顾问。每年有近千个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项目可供他们选择。最近,常州石油化工厂、常州染料厂同华东化工学院能源化工系、精细化工系签订了“六共同”协议:共同规划、共同选题、共同开发、共同推广应用、共享成果、共分效益,逐步形成科研经济联合实体。
这种“联盟”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智力素质的一条“捷径”。常州第四制药厂,原来是个只能生产些红、紫药水的小厂,现在居然填补了几项重要药品的国内空白。年轻的厂长马晓鹏说:“我们就是靠‘天南海北’,
(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院所)产品、人才一起出。现在领导正让我们研究如何办成科研型企业呢!”
春天来了,常开常新的常州市花——月季,正放出更绚丽的花朵。常州的经济之花,也会越开越艳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常州的对策——长江三角洲见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