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生命化作常青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4月 -> 生命化作常青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隋启仁 1984-04-30 00:00

生命化作常青树

第8版()
专栏:大地

生命化作常青树
隋启仁
3月17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读者关于丧葬改革的建议《悼念死者也可以栽棵树》。一个人逝世了,其家属可以栽棵树作纪念,并把死者的骨灰埋入坑底,为树木提供营养。在树上标志死者的姓名,以资识别。
这的确是一个好建议。
它具有可行性。对于广大农村,尤其适用。农村里,见缝插绿之处甚多:地头路边,房前宅后,自留地、自留山,皆可植树。还有集体统一规划出来的绿化地。对于城市来说,只要组织、规划好,从场地到树种,从植栽到养护,做周到的安排,也是可以逐步试行的。
它具有科学性。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每公顷阔叶林,一天吸收一吨二氧化碳,放出730公斤氧气。每棵树既是“氧气发生器”,又是“二氧化碳吸收器”。又是一个“小水库”,可以调节空气和土壤中的水分。植树,可以提供大量木材,可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对国民经济和生态平衡都大有益处。而人的骨灰中含有大量的磷、氮等成分,更是上好的肥料。骨灰并非无用物,化作底肥更养树。这也算是一个人对大自然的最后一次贡献吧。
它也具有先进性。通过各种方式植树,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有的提倡结婚时夫妇合栽一棵树,有的提倡新生小孩的父母合栽一棵树,有的姑娘还把绿化荒山当彩礼;倘若再加上家属为死者栽上棵纪念树,就更具有改革风俗的作用。试想:每到清明时节或死者忌日,亲属去凭吊一番纪念树,浇浇水,培培土,剪剪枝,既寄托了哀思,又尽了绿化义务,这比焚香、烧纸、送花圈要好多了吧?若干年之后,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联翩成林,这比一个个坟堆,一个个骨灰盒,也不知胜过多少倍。
它还具有哲理性。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死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人类是大地的儿女,我们的身体的各种营养,是自然界提供的;当我们每个人的生机结束之时,组成躯体的各种成分再回到自然界,真可谓“哪里来,哪里去”了。鲁智深曾唱过一曲《寄生草》,其中有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生不过是进化的链条上一个环节而已。以自己的骨灰来滋养一棵绿树,并非是自轻自贱,倒是自爱自重,颇为荣幸的事。人们所景仰的彭德怀同志,就曾留下遗言,把自己的骨灰埋在家乡的土地上,在上边种棵苹果树。当人们看到那青枝、绿叶、硕果之时,也会很自然地想到逝者这最后的贡献。
何谓不朽纪念碑?生命化作常青树!


查看完整版本: [-- 生命化作常青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