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花引来万花开——记美国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在北京的访问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6月 -> 一花引来万花开——记美国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在北京的访问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德真 梁平 1984-06-30 00:00

一花引来万花开——记美国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在北京的访问

第6版()
专栏:

一花引来万花开
——记美国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在北京的访问
本报记者 张德真 梁平
“从赵总理邀请我们访问中国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盼望着来到中国,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华盛顿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一踏上中国土地,就激动地对中国朋友这样说。
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来到北京已经三天了。这短短的三天对于他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三天,是毕生难忘的三天。他们特别感动的是,在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受到了赵紫阳总理破例的、极其亲切友好的接见,用他们的话来说,“简直想象不出有比这更好的接待”。他们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金碧辉煌的故宫,欣赏了古朴幽雅的北京园林。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给这些渴望了解中国的美国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还同中国人民进行了广泛地接触,结识了不少中国的年轻朋友。
6月28日上午,万里无云,骄阳似火。北师大二附中的师生顶着烈日聚集在校园中心,静静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今天将在这里举行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与北师大二附中结成友好学校的植树仪式。看,美国朋友来了!校园里顿时一片欢腾,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北京市长陈希同和对外友协副会长刘庚寅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植树仪式。他们和希德威尔友谊学校校长哈里森共同种下了两棵雪松。两校师生争着为这两棵象征着中美友谊的雪松浇水、培土。陈市长和哈里森校长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一致表示,愿中美人民的友谊象这刚劲的雪松一样茁壮成长。
在北师大二附中,希德威尔学校中文班学生与中国同学一起度过了“中学生的一日”。在教室里,他们一起上英语、汉语课。在饭厅里,他们一块排队买饭,共进午餐。休息的时候,这些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的孩子就显得更加活跃了。他们有的在一起玩橄榄球和飞碟,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对弈,切磋棋艺。在校园的树林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原来中美两国青年正在三三两两地亲切交谈。高一的古红梅同学与约翰·蔡德曼的妹妹蔡珍菲认识还不到一天,就亲热得象姐妹一样。她们互相教说英语和汉语,还互赠礼品,合影留念。高二的刘怀昭同学与希德威尔学校的白黛玉、甘淑珍也很快成了好朋友。这两位美国同学还不能用汉语进行交谈,就在刘怀昭的笔记本上写着:“我非常喜欢你们学校,也非常喜欢你”,“今天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天”。这亲密、融洽的气氛,宛如她们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在下午的联欢会上,中美同学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他们还同台演出,共唱著名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这发自中美青年心底的歌声在大厅里久久回荡。
面对此情此景,不禁使人们更加怀念在中美青年中播下友谊种子的约翰·蔡德曼。希德威尔友谊学校师生到北京后曾专门访问了该校七九届毕业生约翰·蔡德曼生前学习过的北京师范大学。参观了约翰的卧室。这里仍然保留着约翰的床铺和他使用过的中文书籍。书架上约翰的照片在对着人们微笑。据北师大的老师们回忆,约翰是一个热情、正直、勇敢的美国青年。他学习努力,对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他后来虽然不幸病逝,但正如希德威尔学校校长哈里森说的:“约翰好比一朵花,正在开放的时候不幸凋谢了。但请不要忘记,今天美国有更多象约翰那样的花朵在孕育、生长!”
是的,一花引来万花开。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约翰的父亲蔡德曼老先生的推动下,约翰的母校已经开办了中文班,这在美国中学无疑是一个创举。美国朋友告诉我们,美国有些中学也在效法希德威尔学校准备在中学开设中文课。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还高兴地获悉,在希德威尔友谊学校来华访问的二十名学生中,有几位学生已经考上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著名大学的中文系,还有的准备上大学后选修中国文学或历史课,他们表示要把毕生精力献给发展中美人民友好的事业。
青年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中美两国青年要求增进了解、加强友谊的强烈愿望,说明中美人民友好的种子已深深植根于两国青年之中。只要我们精心培育这棵友好的幼苗,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一定会天长日久,代代相传。(附图片)
美国青年与北师大二附中同学在一起跳《火车舞》。 梁 平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一花引来万花开——记美国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在北京的访问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