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辛兴:美的盛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7月 -> 辛兴:美的盛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卢祖品 1984-07-30 00:00

辛兴:美的盛会

第8版()
专栏:春潮曲

辛兴:美的盛会
卢祖品
冀中平原上醉人的风,柔丽的白杨,翠绿中夹着鹅黄的麦浪。临近麦收时节,田野上的澹香四下飘来,隐隐闪亮着辛兴人的骄傲。亩产千斤以上的小麦,凝聚了多少焦虑与热忱、汗水与艰辛!据说,这里的棉花同样值得赞美:当层层
“白云”从田中升起,一亩棉絮就够摘棉姑娘忙上好几天。
我们走进一幢青砖到顶的新房,一溜子四间。室内摆着二十四英寸彩色电视机,夏普牌高级收录两用机,铃木100号摩托,洗衣机。这些是“大件”。至于新式立柜、梳装台、酒柜、工艺品陈列柜等等,那就不必一一细说了。
陪我们参观的大队负责“外交”工作的阎忠义淡淡地说:“这是‘贫农’户。”
所谓“贫农”,是蠡县辛兴大队的同志借来的词儿,内涵则同土改时的全然不同。
我们问:“盖这幢房子得花多少钱?”“也就是六七千呗。”“‘中农’、‘富农’又是个什么讲究?”“那得看你的存款数目了。”
阎建章今年五十八岁。他从年轻时起,除开“文革”那几年,一直是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大跃进”年代,他就极力反对弄虚作假。后来,对“学大寨”那种做法很不赞成。1977年重新登台以后,他紧抓“商”字不放,几年间就改变了辛兴大队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冀中平原的一面旗帜。
为了给读者较为清晰的印象,笔者不得不从头谈起。
1978年年初,老阎从北京合成纤维厂捎回了十斤氯纶下脚料,找人用风弓弹成棉絮状,再请几位老太太用木纺车锭子拉成线。他伸手捻了捻:“行”。小小的眼睛一下明亮起来。
他马上召集支委会,讨论决定:每个支委筹借一百元作基金,再向银行贷款。然后通过县土产公司购进十吨原料,用上述方法弹纺出大批毛线。
振兴辛兴的大业就从这里开始。
万事起头难呀。辛兴人开始创业的日子,面临着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怎样把毛线推销出去?
推销不就是做买卖吗?!由于“左”倾思想泛滥,农民经商向来被目为“投机倒把”,“搞资本主义”。想当年,一个老太太卖个鸡蛋都犯法,为这事辩论了三天。阎建章想:“这是什么朝代!封建社会也没有这么搞过呢!”
是呀,偌大一个国家,农民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于国于民有什么不好?难道压制经商的蠢事今天还要重复么?三中全会给咱撑腰,咱就要挺直腰板干!
但是,被委托担当此任的两个买卖能手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们带去五十斤毛线,在大同、太原、西安等大城市和矿区转了个多月,只卖掉三斤。他们一进门就没好气地说:“这可是端着金碗讨饭的活计,大家听说咱干这档子事,连口凉水也不给喝。”
阎建章一听就听出了门道,不是咱毛线不好,是走的路线不对头。应该避开国营商品的网点,选择“他们”的“薄弱环节”,主攻郊区。支委会上一讨论,对,就这么办!
王振英嗓高嘴利,黧黑的皮肤透着健康的红润。刚四十出头,原籍京郊昌平县。
老阎迎面走来,笑着问:“想回娘家探亲不?”
振英漫声应道:“一夜都梦好几回哩!就是没钱。”
“要是有人给呢?”“别逗了,老阎。有这事?”“真的……”
振英听了老阎的主意,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咱不当奸商,给逮住了你来救?”
“那当然。这是党支部的决定,出了事我扛着。给你开证明,给你线。先定个价。”他伸出四个指头。“嗯?不高吧!超过多少全归你。卖不掉退回来,路费报销一半。”
振英点点头,找了个帮手,带上三十斤价廉物美的腈纶、氯纶奔赴京郊。不久回来,喜上眉梢,跟老阎咬耳朵,又悄悄要了五十斤。
老阎这时盘算着下一步行动了:共产党讲究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咱没富起来,穷得很,你这个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懒婆懒汉,共产党管饭。八亿张嘴巴要吃饭,谁管得了?革命越革越穷,这叫什么革命!他的思念一转到三中全会,心里马上热乎乎的:
“有什么了不得!发财了,咱也姓共”。
王振英口袋里掖着大队证明,心里仍不踏实,一路上躲着工商局的稽查人员。到了昌平不敢往家走,怕给熟人看见。她杂入行人当中,到了僻静处,才悄声问:“毛线,要点吗?便宜呢!”说着掏出证明,理一理鬓发。山乡里从没来过这么热情的推销员,人们一下围了上来。
买卖刚要成交,人群中伸出一只手:“哟,怎么干这?快家去。”她回头见是侄女,不禁大吃一惊。
当天晚上,二哥家里在友爱的气氛中开了个小小的“批判会”。叫“妹”的,称“姑”的和直呼其名的,一致批评她“投机倒把”。最有分量的还是这句话:“你不想想,运动一来就整你。”
但是山村居民热烈欢迎她。不两天,手中的毛线全部推销完毕,数了数,三头二十的。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经过王振英一番周折,辛兴的毛线终于以廉价优质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推销员很快从两个人扩展到一千多人,从京郊“打”到全国。除了台湾之外,东西南北中的广大城郊和山区都留下了辛兴人的足迹。
现在,全村一千三百多户人家,存款在万元以上的将近四分之一。大队办起了四个毛纺厂和十几个毛线经销站,每年经营一千吨人造纤维,获利六百万元左右。大队的公共积累已达一千多万元。社员们大兴土木,现代化设备在屋内欢歌笑语。
老阎两眼笑成一条线:“咱辛兴好象站住了,对不对?不叫大家富起来,咱不配姓共。”
我们从辛兴归来,仿佛赶了一个美的盛会。
确实,那里的一切大都是美的:不论庄稼,房屋,陈设;还是人们的衣服,面貌,心灵……


查看完整版本: [-- 辛兴:美的盛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