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再谈“知足常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7月 -> 再谈“知足常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冯英子 1984-07-31 00:00

再谈“知足常乐”

第8版()
专栏:

再谈“知足常乐”
冯英子
今年3月号《中国老年》上,发表了我写的一篇短文《四乐颂》。四乐之中,引用了一个“知足常乐”,我当时倒是有点针对性的,而且也确实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特定的定义与解释”的。因为文章专为《中国老年》所写,讲的又是老年的养生之道,而《中国老年》的特定读者对象主要是老年。在目前许多老同志退休、离休、退居二线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们大多数老同志能够盱衡大局,全面考虑,但听到的“不知足”的故事也着实不少。有的人好象国家和人民欠了他还不清的债,临走之前,提出这样条件,那样条件,条件满足之后又有新的条件。我想劝劝这样的同志,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一般老百姓过的生活还很苦,希望他们也有点
“戒之在得”的精神。这也是我用了“知足常乐”这句话的原意和对这句话的“特定的定义与解释”。
想不到这篇短文引来了黄裳同志的《也谈“知足常乐”》(《人民日报》5月14日八版)。黄裳同志抛开了我文章的全部论点,抽出了“知足常乐”四字做文章。他认为“知足常乐”是“一种道教的‘人生哲学’”,是“大锅饭的思想与理论基础”,引用了这句格言是“将无数志士仁人、改革家、创新者打成‘蠢动’的‘不知足’者”,因此,他断言“那效果简直就等于抽掉了中国人民的脊梁”。这一套严重罪名,倒使我不能不再来说几句了。
古代留下来的一些“成语”、“格言”,“它们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定义与解释”。这说法是对的。但是,既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那么,历史是变化的,发展的,这种“条件”的变化,是不是也同“特定的定义”联系起来呢?比方说“难兄难弟”这句话吧,古时的“涵义都是毫不含糊的”赞美之词,可是我们现在却当作贬词,把它解释为“一对坏东西”了。这当然不是“随心所欲地赋予新的解释”,而是“一定的历史条件”变化了的结果。对一些老而好货,在生活上作无尽欲求的人,作一点讽喻,希望他们有点“知足常乐”的精神,怎么会变成反对“改革”和“创新”呢?难道予取予求,捞足捞饱之流,才是“中国人的脊梁”吗?
要求在生活上标准低一点,有一点“知足”精神,倒并不是要他们“安于现状”,“安安稳稳地”甘心做“奴才”。因为生活、事业或学问,从来也并不成为正比。古人说的“安贫乐道”,就是在“安贫”的同时,还要讲究“乐道”,居陋巷而不减其乐,颜渊先生就是一个标准。主张“澹泊”的诸葛亮,不是拿出了他的《隆中对》吗?靠“采菊”为生的陶渊明,不是也写出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激昂的诗句吗?所以任何事物倘然只看表面而不看实质,任何论据倘然只是偷换概念,攻其一点,那正如荀子所说,“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偏到牵强附会、一孔之见那里去了。
黄裳同志说,“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一直宣扬‘知足’是一种‘美德’,圣贤立言,神道设教,威胁利诱,无所不用其极。”这话,鲁迅先生在他的《安贫乐道法》(见《花边文学》)中也说过,“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不过,鲁迅先生这句话毕竟是1934年说的,距今已半个世纪了。现在统治着中国的,已不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恰恰是三中全会开过几年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时代,更不是“少数‘不知足’的人要求绝大多数力求‘知足’而不可得者采取更明智的‘知足’立场”的时代了。不同的历史条件,是不是非要有相同的定义与解释不可?
对于古人的东西,要“批判地继承”,这是大家都懂得的。这里一个批判,一个继承,倒是有机地联系,忘掉了任何一头都不行,更不应当以偏概全。司马光先生的《资治通鉴》,“资”的当然是封建之“治”,但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吗?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当然是封建家庭的规范,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也可以用作要求节约、反对浪费的“格言”吗?道教是有黄老思想,但也未必是教徒都能奉行“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张角、孙恩、方腊、徐鸿儒等等,不都是在道教的旗帜下起义的吗?“学然后知不足”,这是儒家的哲学,但“知不足”者也未必都是“志士仁人”。清人戴震说过,人之过失有二,曰私,曰蔽。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来观察问题,评论得失,那倒是很容易蔽于一曲的。  希望有些人在生活上“知足”一点,以“常乐”之情,尽“余热”之诚。黄裳同志却从此找到了要大家“满足于当前的‘现状’,止步不前”的根据;找到了反对“改革”和“创新”的根据;而且断言这是“抽掉了中国人民的脊梁”。这逻辑,倒使我脊梁上真正感到一些寒意了。
1984年6月10日


查看完整版本: [-- 再谈“知足常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