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访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先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9月 -> 访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先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特安 方祥生 1984-09-29 00:00

访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先生

第6版()
专栏:

访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先生
本报记者 陈特安 方祥生
“到本世纪末,中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将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是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9月28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看法。
施密特先生虽已年逾花甲、发染银霜,但仍目光炯炯、思路敏捷。在欧洲和不少地方,他被认为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战略家。言谈间,给我们较深印象的,正是他那爽朗而严谨的风格。他说:“我冒昧地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这不是有意美化,也非外交辞令,而是经过观察和深思后产生的信念。”谈到产生这一信念的根据时,他指出,根据就在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给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当然,前提是中国继续执行现行政策,并且不断地加以扩大和深化。
施密特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对中国的兴趣并非始自今日。他颇有风趣地谈到他同中国的因缘:从十五岁在学校念书时,他就开始从李白的诗中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但是,真正认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在六十年代末当上国防部长以后。他说:“那时,我有机会出访一些亚洲国家,不仅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在道德精神上的贡献所吸引,而且还了解到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重大成就。回去后,我告诉总理,中国已成为大国,建议同中国建交。终于,在尼克松总统1972年初访华之后八个月,联邦德国和中国建交了。”
九年前,施密特先生作为访华的第一位联邦德国总理,同当时主持工作的邓小平副总理进行了长谈。今天,他作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客人,再度踏上中国的大地,会见了邓小平主任和赵总理,旧友重逢,当然是格外高兴的。他告诉记者:“同九年前相比,邓小平主任显得更年轻了。他精力充沛,是我见到的印象最深的六七个世界政治家之一。”他还说:“赵总理给我印象也很深,他很能干。”为此,这位联邦德国客人还问邓主任,赵总理是在哪儿学会管理经济的。邓主任告诉他:“是在实践中学的。”
施密特先生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他说,中国实行经济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有了巨大的发展。在首都钢铁公司,他还看到农村经济改革的经验在工业中的试验。“这种改革的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他特别指出,在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许多“幼稚病”,这需要逐步克服,而不是一遇到“幼稚病”就刹住改革的势头。
谈到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时,施密特先生从战略高度分析和估计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战后形成的两极世界。而目前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都产生于这种过时的结构。他形象地比喻说,“数学上有个两极相对、三点支平面的概念。三点的基础要比两极牢固……而中国的兴起,使我看到了实现这种构想的希望。”
施密特先生着重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人民瞩目,中国继续反对霸权主义,无疑会使不结盟国家团结在它的周围”,“不管人们意愿如何,到本世纪末,中国将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加而成为不结盟国家有力的发言人”。
他认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繁荣,中国和西欧需要密切相互间的合作。他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让愿望早日成为现实”。
国庆前夕,施密特先生的一席谈,既使我们了解到他的长远目光,也使我们感受到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查看完整版本: [-- 访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先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