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又看到高涨的劳动热情”——访罗马尼亚同志万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09月 -> “我又看到高涨的劳动热情”——访罗马尼亚同志万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炳钧 1984-09-29 00:00

“我又看到高涨的劳动热情”——访罗马尼亚同志万达

第7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

“我又看到高涨的劳动热情”
——访罗马尼亚同志万达
本报记者 黄炳钧
万达,这是在我国人民画报社协助工作的一位罗马尼亚同志颇有中国韵味的名字。他对自己名字的解释是:“一万的‘万’,达到的‘达’”。这,多少反映了他对中国的情谊吧。在中国,他一直用这个名字。
五十年代后期,万达在我国留学,所以能讲一口流利而文绉绉的中国话。去年12月,他再度来华时,却是协助我们工作了。
记者问他,重到阔别二十四年的中国,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万达略一思考说:“是群众的劳动热情,建设新生活的热情……”是呀,万达来中国上学是1955年,当时正值三年经济恢复之后的建设高潮,到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1960年学成回国时,正值中国遇到暂时的经济困难。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一直关心着中国的情况,也了解到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曲折。这次来华,亲眼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就是他重又看到曾经是那么熟悉的高涨的劳动热情,看到人们在新的经济体制鼓舞下,争先恐后地发挥各人所长,为建设国家出力。
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万达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母校——浙江农业大学了。在那里,他度过了四个春秋,获取了农业知识,得到了友情。经过那么长时间之后,他的母校又如何呢?
今年,他来到杭州,回到母校,受到热情的接待。浙江农大变得连他都有点不认识了。原来的四个系扩大到十个系,建筑面积由五千平方米增加到一万四千平方米,学生人数也发展到二千六百多。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也大不一样,有些先进设备,这位农学系的老毕业生竟不知道该怎样去摆弄了。更使他欣喜的是学校培育出的许多良种,特别是水稻良种得到推广,还办了一所农用原子能科研所。
在母校,万达看到了中国如何关心科技的发展,关心人材的培养,这也是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十多年前立志研究农业的万达,对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何止是熟悉,而且是怀着深厚的感情。这次去杭州,同学们告诉他,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浙江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杭嘉湖一带变化更为显著。万达对此十分高兴。关于这一点,后来他在参观北京郊区黄土岗农工商联合企业时又一次得到了印证。这里的农民家家鸡鸭成群,六畜兴旺。他们不必象过去那样只能单一地抓粮食,而是可以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还能搞工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这是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对此,他印象极深。
万达这次来华的具体工作是和中国同志一道,将《人民画报》翻译成罗马尼亚文,向罗马尼亚发行。他认为,即使在这本画报上,也可看出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过去一个时期,《人民画报》主要介绍中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颇似旅游指南。现在不同了,内容丰富,面也广了,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建设的新成就和生活新风。关于深圳特区、合资企业、华侨办的宾馆等报道,集中反映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他相信这本画报会受到罗马尼亚读者的更大欢迎。
万达最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庆祝成立三十五周年,这标志着一个国家进入了壮年期。他祝愿中国人民在今后的建设事业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查看完整版本: [-- “我又看到高涨的劳动热情”——访罗马尼亚同志万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