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缅友好的纽带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10月 -> 中缅友好的纽带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介南 王秀庚 1984-10-31 00:00

中缅友好的纽带

第6版()
专栏:

中缅友好的纽带
王介南 王秀庚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陈毅副总理1957年写的这首歌颂中缅“胞波”友谊的诗篇,在中国已脍炙人口,在缅甸也广为流传。这首诗中提到的江,就是联系中缅两国的天然纽带——怒江——萨尔温江。
这条江之头,是我国的怒江。它从世界屋脊出发,穿越滇西横断山脉中雄伟的峡谷地带,到镇康以西、流入缅甸境内,改称为萨尔温江。萨尔温江浩浩荡荡向南穿经掸邦高原、克耶邦、克伦邦、孟邦,在海港城市毛淡棉附近注入印度洋的莫塔马湾。怒江长一千五百四十公里,萨尔温江全长一千六百六十公里。
怒江——萨尔温江是中缅友好的纽带。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萨尔温江河谷便成了两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之一。古代中国商人循此通道,前往缅甸,开拓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另一条分支——“西南丝道”。两千年来,中国商人通过这条丝道,把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铜铁制品、布匹和茶叶大量运入缅甸,换回宝石、棉花、象牙等货物。两国人民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丰富了各自的灿烂文化,结下了特殊的“胞波”友谊。
在中缅两国分别获得解放和独立之后,怒江——萨尔温江又记叙了两国人民友谊不断增进的新篇章。“中缅友好年”(1960年)刚刚过去后,1961年1月,周恩来总理率领由各界人士四百余人组成的代表团访问缅甸。1月5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罗瑞卿副总理在奈温将军的陪同下,专程访问了位于这条江入海口的毛淡棉市,乘船游览了“江之尾”的明媚风光。素有“诗人元帅”之称的陈毅同志即兴赋诗《访毛淡棉》:“我昔游西藏,曾饮怒江源;今日访缅甸,抵达毛淡棉。江头与江尾,兹游幸获全。中缅友谊似江水,万里长川永相连。试看江流永无极,太平洋上水不寒。”周总理赞同说,“的确,萨尔温江发源于中国,而在毛淡棉入海。它把我们两国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结成了‘胞波’般的友谊。”总理还当场朗诵了陈毅副总理歌颂中缅友谊的诗句。
从此,中缅两国人民为加深“胞波”情谊携手合作,在萨尔温江上陆续完成了一系列经济建设项目。六十年代,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先在江上共同架起了第一座滚弄大桥,结束了江上无桥的历史,继而又在七十年代,建成了第二座横跨东西的太可桥。八十年代初,两国朋友又在江的入海口——毛淡棉市郊建成一座火力发电厂。飞架的桥梁,巍巍的电厂,把萨尔温江装点得更加秀丽妩媚,为中缅友谊谱写了新的诗篇。(附图片)
中缅两国技术人员紧密合作。
王秀庚摄(新华社稿)


查看完整版本: [-- 中缅友好的纽带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