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淳朴的缅甸礼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10月 -> 淳朴的缅甸礼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苏南 1984-10-31 00:00

淳朴的缅甸礼俗

第8版()
专栏:

淳朴的缅甸礼俗
苏南
周恩来总理曾热情称赞缅甸的古代文明:“缅甸的金碧辉煌的大金塔和中国巍峨壮丽的万里长城,同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蒲甘和敦煌的古代艺术,同样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
多少年来,缅甸人民为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无论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还是日本法西斯的奴化教育,抑或现代的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都没能改变缅甸人民的民族文化传统。
缅甸人把尊重师长当作一种美德。小学课本中就有《敬重师长》的课文。在校学生一般都成立“敬老会”,统一组织本校的敬老活动。敬重师长,要求做到“身、口、心”三个方面。所谓“身敬”,即行动举止上要体现对师长的敬重。如路遇师长,要让道;趋近师长身旁,要微微躬身而至;递物给师长或接师长手中之物,要稍稍低头并拱手递接;在师长面前坐下或起立,要动作徐缓,温文尔雅;与师长一同进餐,要让师长先吃,然后自己始吃;吃饭喝水,不能吃出响声;师长登门,要请入“上屋”(一间房的南室或东室,按缅甸的习惯,人们睡觉头一定要朝南或朝东)就座。所谓“口敬”,即言语上要体现对师长的敬重。见到师长,应主动亲切地称叫相应的敬称。所谓“心敬”,即从思想上认识到师长的尊严和恩德。
除平时外,一年中尚有几个重大节日,全民举行敬老活动。每当新年泼水节,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除了互相泼水,表达祝福和涤旧迎新之意外,还要特地向长者洒水贺年,帮长者洗头剪指甲。在缅历七月,举国欢度解夏节(点灯节)的日子里,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小辈们都要虔诚地参加敬老活动。有的带着节日礼品去老人院探望老人,照拂饮食起居;有的去拜访本地区有名望的长者,领受指教;在校学生则在本校“敬老会”的统一安排下,举行敬师集会。
在东南亚来说,缅甸人以热情开朗、谦逊和气著称。缅甸有句成语:“请吃饭一口,不忘恩和情”。意思是说,即使他人施与自己一口饭的微小恩德,也应铭记在心,永不相忘。他们认为,礼貌待人,是一个人德行和操守的表现。
顾客进商店买东西,男女售货员会迅速投来亲切的一瞥,然后亲切地叫大哥或大姐。
缅甸人乘坐公共汽车,能自觉遵守秩序,顺序上车下车。车中有座位的乘客,见长幼则主动让座,见平辈站着,则主动热情地接过手中的提包或别的物品,帮着拿。所以,目前缅甸公共汽车虽有时乘客十分拥挤,却绝少争吵或打人骂人的粗野现象。
缅甸有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所以缅甸的礼俗风习,深受佛教的影响。乐善好施,便是缅甸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要手头稍有宽裕,人们经常向寺庙馈赠袈裟、凉席、阳伞等日用品和其它钱物。1980年5月,缅甸召开各派僧侣代表大会,许多单位和个人为奉献给与会僧侣的捐款竟达数十万缅元之多。缅甸佛塔寺庙的维修费用,也靠人们的捐赠。如仰光大金塔,就是用人民自动捐献之款修建成永远金碧辉煌为世人所瞻仰的名胜的。
1961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历史文化古城蒲甘时,为维修蒲甘古代文物捐了款。当地人民群众怀着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心情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用该款精心修筑了一座象征中缅友谊的凉亭。凉亭正面刻有“人民群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所捐之款做的善事”字样。
缅甸地处热带,天气燥热。旅客云集的车站和码头,常有少女头顶水罐,义务送水。缅甸农村的姑娘们,常在道旁路口,绿荫之下,搭置凉水亭,或在路旁的树叉上吊挂一罐凉水,供行人小憩和解渴。在城市的公共汽车站,普遍有利用人们所捐之款搭建的候车亭。候车亭正面刻有捐款人的姓名、职业和住址。
在缅甸旅游,不用发愁找不到旅馆,那随处都有的寺庙,便是借宿的好所在。那里的和尚会免费提供食宿之便。


查看完整版本: [-- 淳朴的缅甸礼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