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对抢购现象的一点分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4年11月 -> 对抢购现象的一点分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昊 1984-11-30 00:00

对抢购现象的一点分析

第2版()
专栏:杂谈

对抢购现象的一点分析
吴昊
人们抢购某种商品的原因,常常是,一怕涨价,二怕货缺。当然也有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在一个农村供销社里,我当过十几年售货员,对抢购现象,小有体会。有一次群众抢购火柴,头一天人们还是一次买几盒,买一包,第二天,一下子柜台前排成了长龙,你三包,他五包,也有人要买整箱子的。本来小店里够卖一个月的火柴,一天时间就被抢购光了。事后,我向一个熟人打听原因,他说:你们店的售货员就是成箱子往家搬的。再一问那个售货员,原来她头一天买了一包火柴,连同二斤棉花,装在一只火柴箱子里,回家的路上,有人问她:买这么多火柴干什么?她随口说了句“有备无患嘛”,想不到一场抢购火柴的导火线,竟是售货员一句漫不经心的玩话。售货员的举止言谈,常常影响顾客的情绪。有些抢购风就是从商业内部刮起的。最近有的地方群众抢购衣料,售货员竟怂恿说:“快买吧,不买以后就没这么便宜的了。”我问他为什么要如此推波助澜?他竟毫不掩饰地说:“多劳多得,卖得多,多得奖。”
造成抢购的另一个原因,是以讹传讹。记得有一年冬天,群众抢购柿子,究其所以,原来是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秘方”:柿子可以治气管炎。还有一年粮库里积压多年的玉米面被抢购一空,原因是一位医生说薏米可以治气管炎,薏米传成了玉米,玉米面便成了热销货。
对一些没有根据的说法,为什么群众容易轻信呢?这说明,在商品不充裕的情况下,群众有一种恐惧心理。另外,也说明,群众对物价政策不大理解,尤其是对调整物价政策不大理解。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物价政策时,只讲稳定,不讲调整,给群众一种印象,物价只能稳,不能动。因而一动就叫,一叫就慌。
其实,物价不可能是稳而不动的。物价是调节经济的杠杆,如果这个杠杆是死的,是不可动的,怎么能起到调节经济,促进生产的作用呢?我们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合理的物价体制不改,其他则难以进行;物价搞死,怎么可能搞活经济呢?改革物价结构,并不等于涨价。调价是有升有降的调,而且要与工资、奖励的调整同步进行。改的结果,只能使价格更合理,促进生产的发展,东西会更多,人民会更富裕。大家不妨算算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物价动了没有?动了,工资动了没有?也动了,生活提高了没有?确实提高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只要收入增加,不许物价作有升有降的调整,就会限制生产的发展,最终也会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近赵总理说:“价格改革是整个国民经济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人担心会不会带来全国性的价格上涨?这是不会的。因为我们的价格改革是有步骤、有控制、结构性的调整,将使价格更加合理。即使有些物品要涨价,也要采取适当措施,例如提高职工工资,以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受影响。”在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这样全面地、完整地向人民群众把物价政策讲清楚,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市场上即使出现对某种商品的抢购,也没什么可怕的,无非是三种情况:一、库存多的商品,放手让群众多买,
“民代国储”,于国家有利;二、暂时不足、有生产能力的,可以刺激扩大生产;三、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时确实难以满足的,可以暂时实行定量供应(当然,这后一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在商品生产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的今天,对某些地方出现的抢购现象,既用不着紧张,也用不着忧虑。这样大的一场改革,有点小风小浪,应该说是预料之中的事。至于有些企业乘机非法提价,只要按照国家政策法令办事,加强市场管理,发动群众监督,是不难制止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对抢购现象的一点分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