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评《翠岗红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1年03月 -> 评《翠岗红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严蒙 1951-03-30 00:00

评《翠岗红旗》

第3版()
专栏:

  评《翠岗红旗》
严蒙
《翠岗红旗》是一部反映江西人民革命斗争的影片。它写出了当地人民对蒋介石匪帮的仇恨,尽情地暴露了国民党匪军——“铲共团”抢掠烧杀,无恶不作的暴行。影片在最后也写出了人民的胜利喜悦:人民的队伍回来了,巍巍的翠岗山上扬起了红旗,作为封建地主阶级代表的封之固被打死了,杀人不眨眼的匪首萧镇魁被活捉了。
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它将永远留存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影片的主题,是围绕着农民江春旺和封老四两个家庭的不幸遭遇展开的。时间是一九三三年,在江西苏区一个叫江莹的地方。那时,红军正粉碎了蒋介石匪帮的四次进攻。但是,人民知道,蒋匪是决不甘心于失败的,还可能发动更大的进攻。于是,他们喊出了扩大红军的要求,江莹乡农会主席春旺的儿子江猛子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红军。
一九三四年,红军开始长征,猛子也随军北上了。
红军离开以后,反动派侵入了苏区。于是,美丽的江莹乡变成了人间地狱,悲惨的生活开始了。土地被夺回去了,庐舍变成了废墟,耕牛被牵去,农具被抢走。红军家属都遭到了刽子手萧镇魁的毒手。江春旺被活活地吊死,她的女儿林仔也惨遭枪杀,怀着孕的儿媳向五儿(猛子的妻子)逃亡了。封老四的儿子封传刚和其他青年一样,被逼参加了游击队,后来并当了游击队长。
然而,反动统治没有维持得多久,它在强大的人民解放军面前土崩瓦解了。人民获得了最后的解放,封老四家父子团聚了,江猛子也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儿子和瞎了两眼的婶母。因为领导这个强大兵团的正是江师长(猛子)自己。
银幕上出现了动人的镜头:解放大军的队伍在山岗中延绵不绝而至,骑兵的行列踏过桥头,炮兵的行列在前进。
编剧和导演者的创作意图,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企图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来反映当时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让广大的群众知道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是怎样和敌人战斗过来的。
这个主题是完全正确的、好的、新鲜的,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人民的英勇斗争。但影片对于这个主题的表现是不够有力的,它过多地描写了反动统治的黑暗方面,而对于积极的方面——人民斗争的场面却写得很少。例如游击队的活动只是偶然地出现了一下,同时也没有写出它与人民的紧密联系。这就减弱了影片的思想性。
对于群众斗争的领导问题,也是写得不够的,而且显得贫弱无力。封传刚所领导的这支游击队,是当时江莹乡地区坚持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力量,可是这支队伍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呢?党的领导作用又是怎样?影片都没有加以充分的描画。这样就使人感觉到这个武装力量是缺乏领导的,然而没有党的领导或者党的领导薄弱,人民斗争的胜利是不可想像的。
在人物的刻画上,封老四和向五儿的形象是比较凸出、鲜明的。封老四——游击队长封传刚的父亲,是一个纯朴耐劳的农民,他相信着“红军一定要回来的”。他热爱着毛主席,怀念着人民的队伍,而对人民的敌人则憎恨万分。他忍受了一切的酷刑,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乡亲和儿子。向五儿是一个人民忠实女儿的形象。影片对她所刻画的性格是和她的身份相称的。她于丈夫随军长征以后,虽然在封之固的压迫下当了他家的奶妈,用自己的奶去喂养封之固的儿子,而让她的孩子因缺奶而号哭,可是,她没有忘记为蒋匪“铲共团”团长萧镇魁所杀害的父亲,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孩子小鸿所受到的殴辱;她关心着人民游击队的命运,向往着未来的胜利。她在万分困难的情况时,激励着儿子的复仇火焰,并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影片对于江猛子(即江师长)这个人物的刻画是不够深刻的,而只有在故事发展到顶点的时候,才赋予他以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作为游击队长的封传刚这个人物的形象,是刻画不鲜明的,缺乏感染力,因此给予观众以模糊的印象,在人们的眼前一幌就过去了。这是编导者在人物性格处理上的一个疏忽。因为当时在红军离开江莹乡以后不久,封传刚已成为游击队的领导者,当地武装力量的核心。而影片却把他作为一个偶然的一般的人物来处理,没有从事件的发展中强烈地表现他与群众的联系。这个缺点的产生,是和编导对主题思想的掌握不紧有关系的。
这部影片虽然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不够细致、深刻,在主题思想的掌握上不够紧,但对于我们还是有极大教育意义的。(编者按:此片将于明日公映)


查看完整版本: [-- 评《翠岗红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