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抚顺钢厂的道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2月 -> 抚顺钢厂的道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黎江 周保华 1985-02-28 00:00

抚顺钢厂的道路

第2版()
专栏:

抚顺钢厂的道路
王黎江 周保华
抚顺钢厂的道路并不平坦。这个厂的领导干部,曾有过一段曲折的也是痛苦的经历。
时间需要追溯到1983年。
这一年,由于抚钢领导在企业整顿中追求表面文章,验收后矛盾暴露出来,辽宁省人民政府勒令重新整顿,如限期内仍整顿不好,将缓调全厂职工工资,免去工厂主要领导人职务。本报于1983年10月10日,发表了记者的调查报告《抚顺钢厂的教训》;次日,又发表了社论《企业整顿切忌走过场》。
政府的决定,报纸的批评,在抚钢一万四千多工人、干部中引起极大震动。有人称之为“难忘的1983年”。
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呢?抚钢的领导者不能不认真考虑了。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说句公道话,他们确有难处。在新形势下,抚钢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原料缺乏。抚钢是个特殊钢厂,炼一吨特殊钢,需九百多公斤废钢,国家只能调拨一部分。
——电力紧张。抚钢每天需八十至九十万度电,电力部门实际只能供应四十至五十万度,冬季有时只供应二十至三十万度。
——价格变动。原材料、燃料涨价,产品降价。
由于抚钢缺乏应变能力,1983年上半年实现利润九百七十二万元,比1982年同期减少一千一百一十七万元;上缴利润六百万元,比1982年同期减少九百一十三万元。
生产上不去,经济效益低,职工生活福利不能改善,于是,住房、子女就业、生活困难等问题,都难以解决。要求调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多。
抚钢的领导干部们日夜为各种困难和矛盾困扰着,焦虑着……
第一炼钢车间是抚钢的顶梁柱,全厂的炼钢任务它占一半;六五○车间是抚钢的咽喉,全厂钢材的开坯和成材能力它占80%。经鉴定,两个车间的厂房年久失修,均属危险厂房,需整修加固,要分别停产三个月和六个月。矛盾出来了:停产加固——生产任务完不成;维持生产——出了事故了不得。左右为难,很难找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这两个车间的处境,极似整个抚钢的缩影。
然而,当辽宁省政府作出重新整顿的决定后,对抚钢领导来说,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
群策群力开拓前进
决心是下了,路该怎么走,能否走得通?抚钢领导心里并没有底。
在通常情况下,出了问题总是干部去做工人的工作,上级去做下级的工作。这次却相反。很多工人、班组长,主动找各级干部出主意,提建议;很多车间、科室干部,主动为厂长、党委书记排忧解难,替他们分担责任。抚钢领导从这里看到了希望。他们决定在全厂开展一个以“少投入,多产出”为内容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攻关活动。
这一活动收效很好,时间不长就有数以千计的口头和书面建议汇集到厂部。厂领导人从这些建议中汲取智慧,制订了改善经营管理,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的缜密措施。
炼钢缺乏废钢,他们根据职工的建议,变“等货上门”为“主动出击”,派人出去联系材料。废钢材型大,货主无力切割,他们就自己切割;货主受条件限制,不能负责运送,他们就自己去车拉。他们还把埋藏在地下多年的废机械、废钢锭模子挖出来,变废为宝。此外,他们还用一万多吨合同外钢材换来五万多吨废钢,为国家多生产四万多吨钢材。据估算,抚钢1984年生产所需的废钢,其中近一半是他们自己设法解决的。
为了解决炼钢所需电力,他们曾用高价购买柴油,以油换电,一年要多支出八九百万元,产品成本太高。一些同志建议改变燃料结构,把购买高价油改为购买议价煤,一年可少支出近五百万元。而且,煤炭由工厂劳动服务公司组织职工子弟筛选,块煤供厂内发生炉制取煤气,粉煤送电厂发电,各取所需,青年又增加了收入,一举数得。这样的利国利民的好事,过去为什么没人想到呢?一位作财务工作的同志说得好:“过去干部只管生产,不管经营,心思都不往这上使;再说,即使有人提出来也行不通,买煤毕竟比买油费事得多呀!又要跑矿山,又要管运输,又要找人筛选,‘大锅饭’吃着多安逸,谁乐意寻那个麻烦?”
“那现在呢?”
“现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上钩,大家都有压力,不好好干,老婆孩子都通不过。”
正是这种压力,推动着抚钢上上下下,献策效力,开拓前进。
坚持改革奋勇攀登
抚钢领导不满足“验收合格”这个衡量企业好坏的起码标准,决心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为做到这一点,他们根据中央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厂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全厂上下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执行好的有奖,执行差的受罚。
——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职工,都可对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或对工厂提出的攻关项目,由个人或自愿组成的联合小组,同工厂签订攻关承包合同。按照执行合同的效果,给承包者提取一定报酬,或由承包者承担经济责任。
——车间在确保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接受外单位订货或来料加工。工厂从获利中给车间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影响国家计划,车间要承担经济责任。
——全厂所需备品配件,由过去到外单位加工制造的办法,改为主要在厂内招标,择优选用。工厂按创造的价值给中标车间提成;不能按合同完成任务,车间要承担经济责任。
措施很多,不胜枚举。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抚钢的领导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1984年,全厂有两个牌号的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有七种产品荣获冶金部、辽宁省的优质产品称号,工厂对在创优活动中有贡献的同志晋升一级工资;给两项金牌产品课题组的负责人发了奖金,还优先分配了住房。这就使职工们切实感受到,只有为国家、为工厂作更多的贡献,才能使个人更快地富裕起来。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抚钢的改革还是探索性的,一些作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是,它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一位同志形象地说:“现在是‘业余厂长’多了,‘业余车间主任’多了,当家管事的多了。”很显然,有了这些个“多”,即使工厂面临困境,职工们也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同心协力找出一条路来。
工厂领导人曾感到头疼的一炼和六五○车间的厂房整修加固问题,由于集中了群众的智慧,找出了解决办法。在两个车间停产前,工人开足马力,比计划超贮钢坯、钢锭共三万五千吨。与此同时,做好基建准备工作。科学的组织,严密的部署,使得头绪繁多的大修工程进行得井井有条,不到三个月,就高速度、高质量完成了二万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物的整修加固工作。在两个主要车间停产期间,超贮的钢锭和钢坯,仍源源不断地供给下道工序,做到了“整修不减产”。
在这两个车间整修成功的激励下,全厂职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心协力,经济效益提高很快。1984年,抚钢在产品降价,原材料、燃料涨价等不利情况下,仍向前迈了一大步:实现利润比1983年增长17.95%,上缴利润比1983年增长38.24%。
希望之路富裕之路
吃一堑,长一智。抚钢虽然手头钱多了,用起来灵便了,但厂领导人仍注重在增长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上投资,不搞“当年乐”。同时,他们量力而行,从多方面改善了职工的物质生活条件。
1984年,抚钢根据国家规定,给全厂职工晋升工资;同时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不搞平均主义,车间与车间、职工与职工之间在分配上拉开了距离。
1984年,抚钢建成四万平方米职工住房,今年准备将再建六万平方米。他们还将利用工厂科技开发服务中心的一部分收入,专门为知识分子盖五千平方米住房。
1984年,抚钢的大集体企业安排了一千五百多名待业青年。职工子弟中,历届中学毕业尚未分配工作的人,今年将全部得到妥善安排。
抚钢走上一条希望之路,富裕之路!


查看完整版本: [-- 抚顺钢厂的道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