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育士卒成才 纳新秀入阁” 阜城县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2月 -> “育士卒成才 纳新秀入阁” 阜城县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永祥 建华 王庚南 1985-02-28 00:00

“育士卒成才 纳新秀入阁” 阜城县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第4版()
专栏:

“育士卒成才 纳新秀入阁”
阜城县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本报讯 通讯员永祥、建华,记者王庚南报道:河北省阜城县重视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坚持“育士卒成才,纳新秀入阁”,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和政治、业务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全县六百一十个村,到目前共选拔后备干部二千六百四十名,平均年龄二十七岁,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4%。经过培养,已有一千六百人担任了村干部,二百三十多人进入了乡一级领导班子。
1984年初,阜城县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时,决定大力恢复和发展村办企业,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层层立下了“军令状”,限期完成任务。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全县只有三十个村恢复了村办企业,“军令状”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县委及时从“军令状”落空的事件中总结教训,清醒地看到,村办企业之所以办不起来,根本问题是村里缺乏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的干部。
他们从调查研究中取得了发言权。在对全县基层领导班子作了全面调查后,县委书记朱志武在常委会上,向大家算了一笔人才帐:全县农村一万多名党员中,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的仅有三千四百多人,而农村的三套班子所需干部应是五千多名,如果按三比一筛选,能进班子的党员不足一千二百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阜城县委决定,各级党组织要迅速建立人才资源库。
要选拔一大批后备干部,人才从哪里来?最好的办法是从广大农村青年中筛选。
这个县的调查材料表明:在现有的一万三千多个专业户、重点户中,大部分人是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在五万七千多名初、高中毕业生中,多数人思想敏锐,好学上进,有培养前途;还有近四千名退伍军人,是一批有技术专长,由军队培养出来的军地两用人才。只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人才就在眼前。
在选拔、培养后备干部过程中,阜城县还注意做好这样三件事:
一是注意思想政治上的培养,积极吸收青年和“两户”中的优秀分子入党。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端正人们对青年人的认识,坚定起用一代新人的信心。
三是组织和动员老干部担负起选拔培养一代新型干部的重任。
这样,通过各种渠道遴选了一批素质好、能力强、潜力大的青年作为培养对象,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考察,区别不同情况,造册登记,以乡为单位建立后备干部队伍档案,与在职干部一样认真管理,并注意不断地调整、更新,使这支后备干部队伍保持旺盛活力。后备干部队伍建起来之后,为使他们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增长经营管理能力,练就领导现代化农业的本领,尽快成为具备新素质的合格领导者。为此,阜城县采取两条措施:
利用乡党校、农民技校进行定向培养。全县二十二个乡、镇都办起了党校和技校,作为培养后备干部的基地。各乡、镇按照县委统一制定的培训规划,因人制宜,定向培养。对确定为抓党务工作的后备干部,主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被确定为抓行政和业务工作的,侧重于学习掌握商品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才能。目前,已有六百八十人接受了党务知识教育,一千二百五十人接受过商品知识教育。
让他们“挑大梁”、“唱主角”,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缩短后备干部的成才期,提高成才率,县、乡党委有意识地把一些主要工作和任务交给他们去干,安排他们任实职,让他们在实践中摔打、锻炼。


查看完整版本: [-- “育士卒成才 纳新秀入阁” 阜城县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