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语文课本里的爱国主义内容 答江山野先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1年04月 -> 语文课本里的爱国主义内容 答江山野先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1-04-21 00:00

语文课本里的爱国主义内容 答江山野先生

第3版()
专栏:

  语文课本里的爱国主义内容
答江山野先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第三版登载江山野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加强语文课的爱国主义内容》,是批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的(包括初中的五册,高中的六册)。我们很欢迎并且很重视这种批评。我们读了江山野先生的文章,经过讨论,觉得有些地方批评得很对,应该接受,有些地方似乎把怎么样加强爱国主义内容这个问题看得太机械了,太狭隘了,有说明一下的必要。
首先我们承认江先生提出的语文课必须加强爱国主义的内容,这个原则是完全对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应该包括祖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创造,祖国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文学遗产,祖国的大自然,歌颂祖国新人物、新事物的文章,这个意见,我们也同意。而且,我们的编辑工作就是按照这样的意图来计划来进行的。可是意图只是个预定的目标,要具体实现这个意图,必须考虑一些有关的问题。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选取的教材怎么样跟目标配合,教材的题材跟主题的关系怎么样,文学遗产在中学阶段怎么样接受,必须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才能够实现原来的意图。
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祖国语文规律的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爱国主义的教育,就语文科说,必须通过语文教育来进行。语文科离开了语文教育而空言爱国主义的教育,那是不能想像的。爱国主义的教育也可以通过历史科、地理科、政治科跟其他社会科学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来进行。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上,各学科各按本科的性质来“分工”,各自担任本科的特定的任务。语文科决非其他各科的“综合”。语文课本必须是“语文”课本。把历史科、地理科、政治科跟其他学科的有关爱国主义的教材选出一些来,拚凑成语文课本,那是不应该的。
因此,语文科的爱国主义的教材要在表现这个主题的许多文章当中“审慎选择,一方面求其内容充实,有血有肉,思想的发展正确而且精密,一方面求其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且生动”(初中语文课本编辑大意);同时还要“注意到适合学生的程度,让他们领会得到,消化得了”(同上)。这样的教材才能够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才能够从而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歌颂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文章,歌颂祖国大自然的文章,歌颂新中国“这一伟大历史时代的开端和中国人民的胜利”的文章,诚如江先生说的,数量很不少。可是,根据前面说的选材标准,要从那些文章选出适合高中或者初中某一年级程度的教材,而且是语文教材,就不免大费踌躇。语文教材的选择不能不严守一定的标准。语文课本跟《爱国主义文集》《历史故事集》该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东西。
选材既然不容易,是不是可以由编者按照需要自己来写呢?写这么几篇或者可以,一般的说可就不可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用在使学生阅读各种文章的范例。所谓范例,不但指不同的体裁,也指不同的风格。由少数几个人来写,风格就决不能多种多样。让学生老是读少数几个人写的文章,那是不应该的。语文课本的材料必须“选”,必须依照标准从许多书籍、报纸、杂志里去“选”。我们限于学力和经验,选材的范围不够广,选出的材料不够多,去取的决定不够精当,致使语文课本有许多缺点。我们愿意努力改正这些缺点。我们热切地希望江先生和全国语文教师给我们帮助,遇见合乎选材标准的文章,随时告诉我们。
主题是通过题材来表现的。表现爱国主义的主题,可以凭借多种多样的题材。语文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就题材作分析,研究它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分析研究是语文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项目。假如忽略了这个项目,不能就题材发掘主题,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江先生说:“要使爱祖国的精神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整个课本之中。”贯穿这条“红线”是课本编辑上应该注意的;可是发掘这条“红线”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歌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一个主题。江先生认为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关这个主题的文章只有《毛主席和工人》跟《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两篇,另外有一篇是写《毛主席的话》的。其实,有关这个主题的决不止这两篇。随便举一篇来作例子。第四册第九课是束为写的《第一次收获》,写翻身农民对于毛主席的感激、热爱、崇敬,让人读了非常感动。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用毛主席的言行做题材,可是写了翻身农民的生活,从这上头引出劳动人民对于毛主席的热爱。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得加以分析研究,不能够光就它的题材,尤其不能够光就它的题目,就判定这篇文章跟歌颂我们伟大领袖的主题无关。江先生的文章里单从课文的题材和题目上来辨识,开列了几个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就加上“数量少”“只有几篇”“寥寥数篇”的断语,这种表面的机械的看法是不很妥当的。我们曾经接到师范大学附中二部一位教师的来信,对于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提出批评,说那一册里关于爱国主义的材料太少了,只有第四课《新爱国主义》一篇。那位教师的看法跟江先生相似。在这儿,我们愿意提出主题和题材的问题来,请求教师们考虑。
爱国主义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规定的“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公德,这些个都是爱国主义的内容,都是编选语文教材的时候应该依据的准绳。我们编辑这一套课本,曾经顾到这一点,尽可能搜集表现这些主题思想的各种各样的文章。我们的了解是:爱国主义是个总题,这些个就是总题下的子目。因为它是子目不是总题,就把它划开,认为跟爱国主义无关,这种狭隘的看法也是不很妥当的。
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学遗产太丰富了。怎么样扼要地介绍给中学生,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处理得好,是应该检讨的。谢谢江先生提出这个意见,我们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更好地处理。我国文学遗产中大部分作品使用的语言跟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距离很大(即使是白话作品,古白话跟现代口语也有距离,选择的时候很费工夫,好容易选定了,还得作详细的注释),这是阻碍我们自由地选取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因素。初中阶段不学文言,这是公认的原则。初中语文课本就很难选入古人的作品。高中阶段开始学习一些文言。既然是开始,学的一定很浅易。选材的时候,为了顾到学习程度,就不能不受若干限制。“我们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诗人,创造了多少美丽的诗歌”,不错。问题在怎么样从其中挑选出一些篇章,学生凭了初学文言的能力能够了解欣赏的,拿来编入课本。我们曾经看过苏联学校里和我国中学相当年级的文学读本。那些读本选录了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我们的课本可不能这么办,我们有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这是一个问题。怎么样解决,值得研究。江先生提出了“重述”跟“介绍”的方法。我们认为重述的文章不能算是文学作品;介绍只能帮助欣赏文学作品,读介绍的文章不等于欣赏文学作品。解决这个问题的适当办法该是什么呢?我们热切地希望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的同志们,中学语文教师们,大家共同研究,展开讨论。——江先生又提出了文学史的研究。在中学阶段,过去曾经设过文学史的科目,编过文学史的课本。学生没有读过好多文学作品,空学文学史,结果只知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建安七子”“初唐四杰”一堆名词,没有什么旁的成绩。江先生又提出了“有系统的介绍”。这个办法过去也曾经行过,商务、中华都出版过按文学史系统来编选的高中国文课本。现在如果再来编选,观点立场固然应该改变,但是那种像历史博物馆似的把历代作品罗列起来的“系统”,就教学的效果上说,仍然是可以怀疑的。
我们的课本选的翻译文章比较多,江先生指出这是个缺点。我们在编辑的时候曾经注意到这一点,也有别人提出过。这是应该改正的。我们准备另外选一些材料来调换一部分翻译文章。在改编完成以前,原来的课本还得供应一段时期。我们请求教师们教学翻译文章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分析研究要跟我国的情况联系,掌握主题要跟思想教育联系。例如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三课《辽尼亚和他的祖母》,是从苏联作家格洛斯曼的《人民是不朽的》里节选的。写的虽然是苏联的事物,但是其中热爱祖国憎恶敌人的主题,让学生分析体会之后,同样地能够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其次,翻译的文章,在语汇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有许多跟我国语文习惯不同的,教学的时候应该提出来比较研究。有的可以吸收过来,丰富我们的语文资料。有的应该加以说明,按照我国语文习惯就该怎么样说。这种研究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是有益的。再其次,江先生指出的“写外国事物的文章”,我们认为应该跟翻译文章区别开来。选入这些文章都有一定的目的,教学的时候请教师们给学生指点。例如初中语文课本选了《罗伯逊》、《美国的黑人》(第一册)、《注文津的海战》、《在北极》、《在雅尔达》(第二册)、《最幸福的人》(第四册)等等,假如不光是读读所写的故事,还能仔细体会各篇的涵义,那就不会因为写的是外国事物,就减少了通过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
最后,附带谈一谈江先生指出的关于《游雁宕山记》《黄河上打冰》《群众在哪里》三篇教材的问题。
江先生举出《游雁宕山记》的最后一句《余见四山云雨凄迷,不能不为明晨忧也》,《黄河上打冰》里引谢灵运的诗《北风劲且哀》,认为运用《忧》《哀》两个词儿《带有哀伤的情感》。这个看法,我们不能同意。看见云雨凄迷,恐怕影响明晨的游览,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何尝带有哀伤的情感?《北风劲且哀》的《哀》也不是悲哀的意思,读了全文就可以领会。《游雁宕山记》是从《徐霞客游记》里节选的,《黄河上打冰》是从《老残游记》里节选的。这两部书是我国的文学名著,节选这两篇正是想把这两部书介绍给学生,让他们“窥豹一斑”。我们不能看见《忧》《哀》两个词儿就说“带有哀伤的情感”,更不能把这两篇看做“庸俗无聊的写景文”。
《群众在哪里》是从《中国青年》第二十九期选来的。编者曾经和作者吴一铿同志商量过,并且经过作者加以修改。这个剧本的主题是指斥某些知识分子口口声声要深入群众,要做群众工作,可是接触了群众之后,遇到一些具体事实跟自己的利益抵触,就推开了群众,忽视了群众利益。这个剧本上演的效果很好。选来做语文教材,可以揭露知识分子的缺点,收到教育的效果。我们收到很多对于语文课本提出的意见,还没收到说这个剧本不适宜做教材的。江先生认为“会有不好的作用”,这是我们想不到的。我们重新把这个剧本仔细研究,看不出如江先生说的“它用大半篇幅描写农民的脏与青年学生的嫌脏”。江先生认为这个剧本“正面表现农民的勤劳、勇敢和其他优秀品质是不够的”。我们的看法刚刚相反,读完这个剧本,对于农民余淑清肃然起敬,丝毫也没有“脏”的感觉。
和江先生不同的意见就是这些个,提出来请江先生指教。


查看完整版本: [-- 语文课本里的爱国主义内容 答江山野先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