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歌声与鲜花——歌唱家胡晓平在苏联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3月 -> 歌声与鲜花——歌唱家胡晓平在苏联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郭伟成 1985-03-31 00:00

歌声与鲜花——歌唱家胡晓平在苏联

第7版()
专栏:

歌声与鲜花
——歌唱家胡晓平在苏联
郭伟成
2月28日,列宁格勒城。
华灯初上,国立格林卡音乐厅灯火辉煌。灯光和厚厚的积雪相辉映。离音乐厅不远的街旁,卖花人忙不迭地从点着蜡烛的玻璃罩里取出一束束娇艳的石竹花和郁金香。“天哪,十多个卢布一束的花都快卖完啦!”卖花人兴奋地咕哝着。
原来,中国女歌唱家胡晓平在这里举行她访苏的最后一场独唱音乐会。格林卡音乐厅矗立在这儿近两个世纪了,它是列宁格勒人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艺术鉴赏力的见证。当胡晓平演唱了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时,满场听众简直象喝足了又醇又香的伏特加,鼓掌、欢呼,不断喊叫:“比斯”、“比斯”(再来一次)。呼喊声打断了报幕员的声音。人们还向担任钢琴伴奏的朱贤杰高喊:“朱!”“朱!”胡晓平和朱贤杰一再双双谢幕,观众仍不肯罢休。于是,报幕员只得拉着他们,指着琴谱,又翻到《春潮》。随之,又一阵春潮激荡着古老的格林卡音乐厅。胡晓平还为热情的列宁格勒人演唱了中国民歌《小河淌水》、《彩云与鲜花》。剧场休息时,许多观众涌到后台,向中国歌唱家表示敬意。一位专程从外地赶到列宁格勒的观众说:“就为了听你唱一支《春潮》,我也值得从基洛夫城赶到列宁格勒来。”有的说:“你征服了列宁格勒的观众。”他们赞叹胡晓平高超的演唱技巧、完美的风格和迷人的风度,也赞叹她与钢琴家朱贤杰的默契合作:“好极了,简直象一团蜜糖。”知情的观众说:“他俩是夫妻,当然象一团蜜糖啦!”
演出结束时,大钢琴的琴板上堆满了鲜花,观众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十一分钟之久。胡晓平好不容易谢了幕,回到后台,又被涌进去的观众团团围住,送花的,要求签名留念的……剧场外面,还有许多观众冒着零下二十多度严寒等待着。他们围住汽车有节奏地高喊:“中国!”“胡晓平!”孩子们把漂亮的明信片送给胡晓平,其中一张写着:“请你记住永远感谢你的列宁格勒观众。”就连观看演出的中国留学生也被苏联朋友围住,接受祝贺。这突如其来的一切使他们觉得,在列宁格勒,这真是一个迷人的少有的“中国之夜”。年过八旬、曾在中国工作过的一位老太太用汉语说:“友好,友好,伟大的中国人民!”……
前后不过十天,在胡晓平访问过的五个城市,到处都有热情的听众献上鲜花和友情。
那是2月19日,我国农历除夕晚上,胡晓平在莫斯科作访苏首场演出。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出厅里放满了鲜花。观众席坐满了,有的人索性站在二楼过道上,聆听年轻的中国女歌唱家用俄、意、法、德、捷克语演唱世界各种著名流派和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间歇时,苏中友协副会长、苏联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捧着鲜花上台,祝贺胡晓平演出成功和新年好。仅这场演出,胡晓平就接受了十八次观众献花。《苏维埃文化报》盛赞中国歌唱家“全面展示了自己的表演才能和技巧”,并“以自己的真挚情感赢得了观众”。
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一些观众手举海报,踩着没膝的积雪,热情地在寒风中站立半个小时,等候胡晓平从剧场里出来同他们握握手。
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胡晓平带病上场演出成功。维尔纽斯乐团的音乐指导感动地说:“感谢你在这么寒冷的季节里举行了这么热烈的演出。”一位作家含意深刻地对胡晓平说:“你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你所显示的美,将在记忆中永存。”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大雪纷飞也挡不住热情的苏联观众,他们坐满了室内乐歌剧院。演出结束了,许多人仍然久久不愿散去。使苏联观众赞不绝口的是,中国歌唱家把传统的西方美声唱法掌握得如此纯熟。不论是莫扎特、海顿、格林卡、古诺、福雷,还是普契尼、威尔第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全部用原文唱,令人感到惊讶”。有的报纸在报道中竟以为胡晓平是在意大利接受音乐教育的。而胡晓平呢,她一再说明:“我是在中国学会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有人认为,这,可以说是表明中国人有能力掌握任何世界文明的例证之一。
当然,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感,更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年轻的中国歌唱家的心;苏联观众对演员所表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以及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欣赏水平,也给歌唱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晓平回国了,她把歌声留在苏联,同时,也把苏联观众和人民对中国歌唱家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回了祖国。(附图片)
题图:李建华


查看完整版本: [-- 歌声与鲜花——歌唱家胡晓平在苏联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