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心向祖国 振兴中华——记我国出国留学人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4月 -> 心向祖国 振兴中华——记我国出国留学人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建业 1985-04-28 00:00

心向祖国 振兴中华——记我国出国留学人员

第3版()
专栏:

心向祖国 振兴中华
——记我国出国留学人员
新华社记者 杨建业
近六年来,我国派遣留学人员的工作,在近代留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自1978年底至今,我们已向世界五大洲的六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派出了三万六千多名留学人员,其中公费留学人员二万九千人,自费留学人员七千多人;这比1950到1978年派出总数超出一倍还多。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已有一万四千多人;现在仍在国外学习的二万二千多人,分布在五十四个国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祖国人民一直关心着这些就学于异国他乡的中华民族八十年代的使者。
他们的近况怎样呢?
今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又一次派慰问团前往北美、亚太和欧洲等地看望留学人员。
黄河的儿女
在罗马尼亚学习的大学生贺正需,出国时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年仅十六岁;但他人小志气大,到罗马尼亚以后日夜为祖国刻苦攻读,学习上很快取得了优异成绩:不仅在全罗马尼亚数学考试中名列第一,而且在学习期间已有三篇科学论文分别在美国、意大利的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国际上许多著名学者看到后,纷纷写信向他索取论文缩印本,还称他为“贺教授”。而这位“贺教授”今年才二十二岁,目前正在罗马尼亚雅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的李士钢,学习三年,年年成绩优秀,被评为外国学生中的最优秀学生,受到南斯拉夫教育部门奖励,并被邀到电视台介绍他勤奋学习的事迹。
在美国普度大学物理系的博士资格考试中,我国的七名研究生,有六名考在前八名。他们不但囊括了前四名,而且第一名的成绩打破了普度大学十五年来的最高纪录。这一下就震动了全校,使人们感到了中国学生的水平。紧接着,在这所学校化学系、电机系的博士资格考试中,中国学生又取得第一名。在事实面前,不少国家的留学生纷纷评论:中华已在崛起。
在新西兰的留学人员张信宝,由于研究泥石流取得显著成绩,不久前被新西兰森林研究所授予一级科学家的称号。
自费留学生钱家华,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导师的指导下,近年来在移植免疫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成果。日本《读卖新闻》把此项成果称为“划时代的一大贡献”。
李振裕是1984年6月从广州电子研究所,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休斯敦市的莱斯大学电工程系的。白天,他整天在办公室、实验室工作,晚上又一个人经常到计算机房研究到深夜,节假日也几乎没有休息过。勤奋的学习和工作使他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就取得了几项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今年元旦前,他又开始研究一项新的课题。同志们多次劝他要注意休息,他说:“我总是感到祖国在当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送我们到国外来学习和研究,很不容易。因此,我们在这里一定要抓紧分秒的时间,利用好的条件,尽可能多学知识,多出成果。”由于疲劳过度,元旦的前两天李振裕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难以支持,可他仍然坚持来上班。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位为了祖国四化大业而忘我搏击的海外学子,竟因心脏病突发,于1985年1月1日早晨在美国休斯敦市不幸逝世,终年四十四岁。
凝聚力与向心力
有着漫长而光辉历史的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凝聚力。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炎黄子孙很早就远赴海外,但他们绝大多数都心向祖国,热爱祖国。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留学史表明,我国留学生学成后大都先后回国。新中国成立前后和五十年代,尽管国内相当困难,但钱学森等一大批学有成就的留学生还是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碍,返回了祖国。那一时期从海外归来的专家、学者就有两千人之多。
现在,祖国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强,国家对留学人员空前关怀,为出国留学制订的政策越来越开明和符合实际,这就更增加了出国留学人员的向心力。
美国休斯敦大学一位叫吕棹的留学人员,在《校园小曲》一诗中这样抒发自己的情怀:“肩负重担不畏难,身在他乡念母亲。”“不恋高薪厚禄处,只为祖国献忠心!”
在联邦德国的一位留学人员,把“采他山之石,伐异国之木,筑故乡之台,建中华之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英国伦敦地区的留学人员请慰问团向祖国亲人转交一面大红锦旗,旗上绣了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心向祖国,振兴中华”。
在慰问大会上代表自费生讲话的日本大阪自费生学友会副会长严慈恺激动地说:“国务院对自费留学的新规定和慰问团对自费生的慰问,体现了祖国人民对我们的关怀和重视,增强了我们的向心力。我们自费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及期望,绝无忘却之时,我们一定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回国,为四化服务。”
在美国普度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王义格,是一位1949年在美国出生的有中、美两国护照的“特殊”自费生。她自1980年入学以来,始终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选修的十八门课,有十五个“A”,三个“B”,多次受到教授表扬,还被选为我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主席,现在即将毕业。“毕业后是否留在美国工作?”一些美国朋友和台湾的学生这样问王义格。“我要回中国,因为那是我的家!”王义格坚定地回答说。
我出国留学人员即使在留学期间,也一直关心着祖国的事业,千方百计为祖国的四化作出努力。
从无路中走出一条路来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里向读者介绍的几位自费生,就是这样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人。
1980年12月29日,二十四岁的青年姑娘段惕怀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心情,登上了飞往美国飞机的舷梯。本来她前往美国的目的很明确:看望从未见过面的爷爷、奶奶、姑婶等亲人,趁机进修一年英语。
踏上美国土地以后,她在超级市场上看到有许多削价的东西,都是中国的。中国产品与别国的相比,原料及制作都很精细,但式样和包装却属下等。为此,她这位来自南京商业专科学校的职员感到脸红、羞愧。她决定把进修英语改为学习一年经济方面的课程。
但要掌握美国的市场学,至少要四年时间。这可把她难住了。四年,好象一座大山一样横亘在她的面前:要念,亲戚负担不起,没有经济保证;而且她选择的又是商业管理专业,一般说在美国学习这一专业,既很难获得资助,毕业后又不易找到工作,因此学这一专业的外国学生都纷纷改行。但我们的祖国却非常需要商业管理人才。
“祖国的需要,就是努力的目标!”她终于决定留下来,依靠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
1982年起,段惕到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学习商业管理。四年里,她的时间表基本上是:每天学习八小时,做工八小时。在零下十八度的严冬早晨,她踏着冰雪去学校做早饭;在深夜十二点的钟声里,她完成了劳累的工作后,一个人摸索着回住处。做工挣来的钱,除交付学费外所剩很少,她不得不扳着指头花钱,把自己的生活费用压缩到美国的最低标准之下。因为买不起教科书,她甚至有时不能不趁同学晚上睡觉或图书馆关门的时间,借书回家通宵学习。艰苦的努力使她用只有学生一半的时间就取得了优良的学习成绩。
象段惕这样的事情,在我七千多名自费留学生中,还有很多……(新华社4月26日电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心向祖国 振兴中华——记我国出国留学人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