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思想每随时代进 坚贞不为大风挠——纪念马叙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4月 -> 思想每随时代进 坚贞不为大风挠——纪念马叙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钱俊瑞 1985-04-30 00:00

思想每随时代进 坚贞不为大风挠——纪念马叙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第4版()
专栏:

思想每随时代进 坚贞不为大风挠
——纪念马叙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钱俊瑞
马叙伦同志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他在上海各种进步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卖国行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6年6月23日,由上海各界人民团体推举,马老率领和平代表团赴南京请愿,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的围攻殴打,马老和其他一些同志身受重伤,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这一事件,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内战、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法西斯面目,同时也使马老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所在。“下关事件”后不久,国民党特务又在昆明相继暗杀了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白色恐怖更加严重。1947年,国民党政府又公开诬蔑民主党派“甘为中共之新的暴乱工具”,发出了有计划地迫害爱国民主人士的信号。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马老一面公开致函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严正声明:“捕杀不辞,驱胁无畏,穷以私剑,投诸浊流,皆系于政府,于伦无与焉”;一面又预立遗嘱给子女:“余如遭逮捕,必无幸生,求仁得仁,无所归怨。余虽不见夫己之亡,汝曹必能见之,则犹吾见也。”马老这种置生死于度外,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对人民革命事业必然取得胜利的信心,至今读来,犹令人感奋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马老受任第一任教育部部长,当时我是副部长和部党组书记。我们旦夕相处,亲密无间,相知较深。马老对这个新的任务,感到十分兴奋和光荣。他表示: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中央人民政府业已成立,我们才有可能将人民教育问题提到国家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才有可能来考虑、讨论和处理全国性的人民教育问题。这就是说,胜利给我们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情况,新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自然是很愉快地接受这一光荣任务的。当时,马老虽已年逾花甲,但他以极其饱满的政治热情,为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进行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老衷心拥护《共同纲领》及其中有关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他在建国初期明确指出,随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的统治在中国宣告结束,中国旧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是基本上被摧毁了。代替这种旧教育的应该是作为反映新的政治经济的新教育。这种新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它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他还认为,在旧中国,工农被剥夺了享有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工农及其子女向来被排斥在学校的门外。因此,他坚决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工农教育、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的重大决策。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同时,要创办新型的综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以吸收工农干部及优秀产业工人为对象的工农速成中学,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等等。在1950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上,马老代表教育部提出了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和工农速成中学两个实施办法,其中工农文化补习学校是为了把现有的、文化较低的工农干部,分期分批地抽调出来,通过一定时期的脱产学习,提高到相当于初中或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而工农速成中学则是专为培养工农干部及优秀产业工人,准备将来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培养成高级建设人才为目的。这两个方案经政务院批准后,全国各地纷纷创办这两类学校。以后,工农速成中学又直接附属于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和各种专门家。例如,现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郝建秀同志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毕业生。
长期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使中国旧教育事业的遗产十分可怜。建国初期,各地学校的设备普遍简陋,人民的生活还十分困难,加以学生的课外活动过多,负担过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教育部向党中央作了汇报。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6月和1951年1月,两次写信给马老,信中说:“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决此问题。”马老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指示。随后,教育部一面争取在国家财政许可的情况下,尽力提高教育经费和学生的人民助学金;一面又在精简课程教材,减少学生学习时间和课外开会时间,保证必要的休息,注意卫生,加强体育,改善伙食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和工作。
马老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他主张,中等教育的建设中,首先应采取整顿和积极发展中等技术学校的方针,以适应国家对中等技术人才的急需。他说,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基本环节,目前经济建设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人才,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人才,更迫切地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但是目前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和学生人数,不及中等学校总数的十分之一,所占比重太小。这种与国家建设需要不相适应的现象,必须坚决地、尽可能快地加以改变。他还认为,师范教育负责对于各级师资的培养与提高,是整个人民教育事业能否办好与能否发展的决定关键。1952年,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等几个暂行规程,对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规定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养成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特别是要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这些内容,不但在当时是正确的,即使在今天,我感到仍然是我国教育战线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952年11月,教育、高教分部,马老改任高等教育部部长。他在教育部工作的三年间,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校学生增加了69%;中等学校学生增加了一倍半;小学学生增加了一倍多;职工、农民业余学校入学人数共达二千七百多万,农村各校的入学人数达五千万;同时还开展了全国规模的扫除文盲运动。可以说,三年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二十年的成就。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马老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分不开的。他作风朴实,平易可亲,严于律己,待人诚恳。对干部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怀体贴,因而受到大家的敬重。我们在共事期间,彼此既是肝胆相照的同志,他又是我的良师益友。马老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长期担任大学教授,并在北洋政府时期数次任教育部次长,真是一位老教育家。他在学术上造诣很深,对语言学、文字学、诗词、书法、经史等方面都有研究,著述甚丰,是一位久负盛誉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学者。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漫长岁月里,经过不断探索、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思想不断进步,到晚年成为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他在《追怀孙中山先生》一首诗中说的“思想每随时代进,坚贞不为大风挠”,这也可说是马老毕生高贵品质的写照。
今年是马老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纪念他,就要学习他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光明、追求真理,随时代潮流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为振兴中华,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查看完整版本: [-- 思想每随时代进 坚贞不为大风挠——纪念马叙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