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充满希望的事业——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党风建设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4月 -> 充满希望的事业——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党风建设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舒瑜 1985-04-30 00:00

充满希望的事业——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党风建设纪实

第5版()
专栏:

充满希望的事业
——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党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舒瑜
在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的统计图表上,标志经济发展情况的红色箭头象展翅的大鹏扶摇直上:1984年,该厂提前八十六天完成了全年利税计划,工业总产值达三亿多元,实现利税近六千万元,比1983年分别增长22.9%和21.6%,实现了产值、利润和上缴财政同步增长。“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岳化总厂正凭借党风建设的“风力”而持续腾飞。
工厂的腾飞并不意味党风建设就十全十美了。该厂党委书记谢培清没有讳言党风建设的困难。他说:“有困难,更有希望。”是的,生活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光照与黑暗交错,希望与困难并存,这才是生活的全部真实。这些年,不正之风吹得有些党员迷了眼睛,吹得个别党组织散了架子。一种不正之风被刹住,另一种不正之风又抬头了。党风建设怎么抓?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抓大事,治根本?岳化总厂党委选择了后者。1983年初,总厂新的领导班子一成立,就鲜明地提出了党性党纪教育问题,以此作为党风建设的根本措施。1984年3月,总厂党委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会。一面展出的是总厂三十三名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另一面展出了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前来参观展览的共有八千二百多人。善与恶、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比板着面孔训斥、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总厂坚持实行抓党风责任制,党风建设列入政治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每季度对各工厂、单位检查、考核、评分一次。
要检查,先从头头查起。一查,就查出一条“大鱼”。总厂一位副厂长经受不住别人两台“便宜”彩电的诱惑,大笔一挥,为送礼者批购锦纶丝、化肥、汽油等物资,使犯罪分子非法牟利一万五千元。一个副厂长落水了,千万个党员、职工觉醒了。供销公司生产科长、党员黄坤,在负责降价处理“黄河”牌旧车时,拒绝了两个外单位送上门的一千七百元的现金和其他礼物。仅1984年,全厂有四百零八人次,拒绝了二百六十七个工厂、机关单位的送礼和行贿。
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作用如何,党委接受同级纪委监督的自觉性如何,是对党委、纪委的原则性及战斗力的考验,也是一个单位党风建设的试金石。岳化总厂的纪委在党风建设中真正履行了自己的责任。1983年底,岳化一些分厂召开用户座谈会时,搞了铺张招待,还发生了送礼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总厂纪委听到反映后,及时进行调查,并向总厂党委书记提出了意见。党委书记立即召集党委会讨论这个问题,有关领导成员表示虚心接受批评,决心改正,并肯定了厂纪委敢于监督党委领导干部的做法。今年初,总厂纪委确定了本厂纪检工作的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同时,还制定了有关工作程序,下发给各工厂单位执行。各单位纪委每半年对本单位党风状况进行一次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对党内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查并报告党委和上级纪委。今年以来,总厂各级纪委写出专题的调查报告四十四份。
仅靠纪委的几十个人抓党风,累死也顾不过来。党风建设要走群众路线。实行群众对干部的监督,不仅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也是抵制不正之风的重要措施。岳化总厂每年民主评议干部一次,每半年对整改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由职代会主席团主持的评议干部活动,实际上是一次有声有色的民意测验。评议干部,群众是评议者,干部是被评议者。有的干部担心群众“打横炮”,揪辫子,无限上纲,下不了台。厂党委注意既放手发动群众,又正确引导大家做到“三不”:知无不言,不冷场;实事求是,不整人;言者无罪,不顶牛。在综合整理群众的评议意见时,成绩说够,缺点说准,力争做到每条成绩有依据,每条缺点有事例。一位退到二线的老同志说:“群众是‘圣人’,代表们给领导画像太象了。”另有一位负责干部说:“我当了几十年的干部,从没有人这样把自己的优缺点评议一番。经过评议,就象洗了一个温水澡,脑子清醒多了。”
这个厂的广大党员、干部用整改的行动来回答群众的评议。党委组织部听取评议意见后,立即针对统计报表重叠、数量多的问题,研究整改措施,运用电子计算机人事统计磁带,随时储存数据,减少表报层次。锦纶厂工区沟口道路不平,不少职工骑车上夜班时摔倒,长期没有解决。在评议干部时,上午职工提意见,下午有关领导就组织人动手修整道路。一位职工说:“几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评议会一上午就解决了。”
端正党风党纪,使党的形象更加高大,靠“一阵风”通常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富有成效、充满活力的党风建设往往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发生。涤纶厂水汽车间冷冻班发生的故事,也许能说明这个道理。这个班1979年以前有三名党员,其中两名表现不好,一名长期泡“病号”。班长徐惠谊是个“党外人士”,憋着一肚子气,跑到厂部和车间领导面前,发誓再不要党员了。三名党员先后调出该班。从1980年到1982年,这个班没有党员。1983年6月,仍然是这个班长,却主动向组织提出,调几个党员到班里来当骨干,而且班长本人也积极申请入党。他说:“现在党员有变化,象党员的样子了!”


查看完整版本: [-- 充满希望的事业——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党风建设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