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七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5月 ->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七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万里 1985-05-31 00:00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七日)

第1版()
专栏: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七日)
万里
会议开始的时候,启立同志对如何开好这次会议,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讨论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调动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教育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教育体制的改革,把关系我们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宣布要起草的一个文件,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广泛征求意见,中央书记处又作了几次讨论,是一个指明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文件。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准备。开好这次会议,并且在会后很好地贯彻执行这个决定,对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下一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
我想着重讲几个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发展教育和改革教育体制的迫切性
决定明确指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对这一点有了深刻的一致的认识,我们才会对教育改革有迫切感,才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来讨论和解决教育战线面临的种种问题。
革命和建设事业,没有人才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革命战争年代,没有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成千上万优秀的干部和战士,就不可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全国政权。但过去对人才的要求是服从于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夺取政权这个主要任务,面不如现在宽。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建立高度文明的、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有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的专家,需要上百万、上千万的各类技术人员,需要包括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大军。没有足够数量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大军,我们党就无法领导好四化建设。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
我们所说的人才,不只是指高级专家,而且包括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才,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各行各业基层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各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全国总数应以千万计,以至以亿计。社会、经济越向前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高。在现代,人的知识、才能,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人多,劳动力充足,这本来是一种优势,但生产出来的有些东西,做不到物美价廉,缺乏竞争力,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劳动者在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方面都比较差。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一直强调人才对四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提高全体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素养。小平同志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第九条即起用和造就人才这一条最重要。前不久,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小平同志又强调:“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我为什么把这几句话重新引用出来呢?因为我们各条战线并不是没有人才,没有千里马,问题在于缺乏伯乐式的领导人,不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特别是对一些年青而有才干的人,不是鼓励、帮助他们成长,而是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什么也挑不出来,就说这个人骄傲。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就看能不能发现出来,放到适当岗位上去发挥作用。有的领导人没有本事,喜欢用唯唯诺诺的干部,他好做太平官。所以,小平同志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建设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是个值得我们每一位领导同志深刻认识并身体力行的问题。
人才,包括有一定的政治、技术和文化准备的劳动者,主要依靠教育来培养。重视知识和人才,就必然重视教育。不重视教育,不重视人才的增殖,哪儿来的大量的人才?单靠现有的人才,你挖我,我挖你,甚至挖到各级学校的教师队伍,这等于杀鸡取卵,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为解决问题制造了困难。你真重视人才,真想实现知识化,就要抓教育。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投资部门,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日本、新加坡自然资源都很缺乏,经济发展却很快,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抓住教育不放。在旧中国,一些仁人志士也认识到教育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性,提出过“教育救国”的口号。这个口号连同“科学救国”的口号,在旧中国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发展近代教育和近代科学的要求。这几年,有许多地区和部门的党政领导同志,已经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舍得花本钱和精力来办教育,这是有远见卓识的。
但是,还要看到,轻视教育仍然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同我国存在封建思想、小生产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以及“左”的思想影响有重大关系。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有些同志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好象不抓教育也过得去,抓不抓关系不大。有些同志整天为经济发展速度发愁,盖办公楼劲头很大,唯独对办教育很不重视,甚至把学校场地占用了,把好教师调走了,连教育经费也挪作他用。这些现象都必须坚决改变。
教育落后是经济落后的一种反映。教育投资不是立竿见影的一种投资。有的同志只想在自己任期内多搞点项目,快见成效,而对教育却不那么重视,抓得不那么紧。这是缺乏远见的一种表现,是不成熟的一个标志。发展教育事业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的高度重视。
许多同志提出,教育投资太少,经费不足,这是教育方面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教育经费问题确实是重要的,发展教育事业,舍不得花钱不行。但最重要的,还是认识问题,重视教育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教育经费也有所增加。如果认真压缩不必要的开支,经济建设各部门多讲效益,杜绝浪费,厉行节约,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办教育,这个问题要靠大家努力,花钱的单位都要注意节省开支。同时,办教育也要依靠群众,不能什么事都靠国家拿钱。这方面有许多好的榜样,其中有的地方并不很富裕,但富有富的办法,穷有穷的办法,只要领导重视,善于把群众办学的积极性组织起来,发挥出来,就不会完全没有办法。山东的烟台市、昌邑县、江苏的淮阴地区就是明显的例证。现在有些同志宁愿把钱大量浪费在一些不急之务和没有效益或效益很低的事情上,却不愿实实在在地发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至把教育经费挪用了或者也浪费了。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发展必然要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我们是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能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只能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教育经费。决定中有两句话:“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第一条保证每年教育经费的增长要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这还不够,第二条提出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计算,仍然要增长。这两条话不多,对今后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却非常重要。发展教育还有个大困难,就是缺少师资。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有了钱了,盖了学校了,就是缺好的教师。解决这个问题,除千方百计积极加强师范教育外,还必须从调出去的教师中调回一部分,从其他部门适合当教师的人中挤出一部分来当教师,才能适应当前紧迫的需要。大家要一起下个决心,要把调走了的好教师调回来,起码要调回一部分骨干来。此外还有个教材问题,要有适用的好教材。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改革使现有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要靠我们的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创造精神。这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如果算死账,我们就还会无所作为,感到这也行不通,那也办不到;如果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去对待问题,党政军民学一齐来动手,千方百计,而不是一方一计,我们就会感到乐观,感到有办法、有希望。
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几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很快的,成绩是巨大的,规模是空前的,对此必须充分肯定。但是,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对教育频繁冲击。特别是十年内乱期间,更发展到否定科学、否定教育、否定文化的地步,这就把我们同国外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当前面临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形势,面临世界范围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体制不改革更不能适应。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展开,科技体制改革也在着手进行,教育体制如不改革,同现代化建设和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不适应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总之,我们必须及早下决心改革教育体制,否则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这是关系四化成败的全局问题、战略问题,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深刻认识它的迫切性。
第二,教育改革要从体制改革入手
教育改革包含的内容很丰富,目前的改革从何入手?中央认为,除必须统一思想,使全党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以外,要从体制改革入手,着重解决体制问题,然后逐步解决其他问题。
现在,着重讲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为什么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现在提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不是早了?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在还有二亿三千万文盲半文盲,初等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不少地方巩固率、合格率等都还比较低,加上经费、师资等问题很多,因而担心实现不了,不如暂不提这个目标。大家的担心有一定道理,这说明实现这个目标非常艰巨,困难不少,的确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达到。但对这个问题我并不那么悲观。我在很多农村看到,只要经济搞活了,农民生活改善了,他们就会感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就要求办教育,也很有办法。中央的决定集中了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我看是有希望的。
普及基础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高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在重新强调和提高、改进基础教育。我国基础教育落后,后果就是两亿三千万文盲、半文盲;再不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还会继续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特别是农村妇女。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利于迅速发展基础教育,所以要改,使基础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和不同形式不同步骤的发展。
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要求有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现在,全国大中城市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经和正在普及初中教育。对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一面扫盲和抓紧普及初等教育,一面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我国幅员广大,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这是一个重要的国情。从全国范围说,不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各个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个省、一个县的范围内,发展也不平衡。我们在决策时对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决策的客观基础之一。办教育要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有步骤地进行,不搞“一刀切”。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中等发展程度的镇和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限、步骤和办法,都应该有区别。如果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中等发展程度的镇和农村,分别于1990年和1995年以前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有很大一部分青年受过职业和技术教育,那就不仅会改变我国教育的状况,而且将改变我们国家的面貌。那时候,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就可以拿出更大的力量来帮助老、少、边、穷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权力交给地方,这对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非常有利。因为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优势和积极性,有利于因地制宜。而国家对地方的教育拨款,不但不会因此而减少,相反会逐步增加。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也都证明了地方负责管理基础教育好处很多。
为发展基础教育,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必须大量培养合格的教师。要把各级师范教育提到重要地位。没有好教师,有经费也办不好教育。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地位,使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逐年有所改善。要稳定教师队伍。要使成绩最好的学生自愿报考师范,使有水平的、品学兼优的人自愿去当中小学教师,把当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终身的光荣职业。
(二)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决定讲得比较具体,大家比较满意。问题是要按照决定提出的方案去做。
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现在仍然是教育领域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很不合理的一种表现。结果是我国高、中级专门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比例失调,严重影响整个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影响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随着当代新技术、新工艺在我国的应用,这个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再不大力抓这个问题,将影响两个开放,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关的劳动就业制度不合理是重要的原因,不改革有关的劳动就业制度,现行的中等教育结构就改革不了,职业技术教育就发展不起来,即使办了许多职业和技术学校,毕业了也分配不出去。这不是不需要,而是现行的有关劳动就业制,使很需要这些人才的单位无法接收,因为编制已经被没有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占满了。现在,一种很落后的传统的劳动就业观念还有影响,认为不经过职业和技术教育也可以就业,也可以成为好职工,这种传统观念是同现代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必须改变这种传统观念,以推动这方面的改革。另外,经济技术不发达,第三产业不发达,这也是客观上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客观上有了这种需要,问题也就非解决不可。只要我们真正重视,职业和技术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关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应有较大的发展,才能实现改革方案所确定的战略目标。但近期内大学本科主要不是通过建新院校来发展。现有的院校潜力还很大,许多高等院校教师课时不足,后勤队伍庞大,教室、试验室、实验仪器以及图书资料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应当象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那样,通过改革,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加快大学专科教育以及财经、政法、管理等系科和新兴、边缘专业的发展。
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已经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希望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等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付诸实施。我们要通过改革,加强高等院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加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的能力。近一二年有些高等院校已经作了一些有成效的试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更好地解决培养人才中供和需的矛盾。现行的办法弊端很多,不改革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发挥现有高等学校的潜力,尽可能多培养一些人才,但不能只讲有没有文凭,不考察实际水平。现在个别单位、个别人以开发人才为名,弄虚作假,出卖文凭。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必须引起警惕,坚决纠正。
教育体制改革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全面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方案。当然,任何决定、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更不能要求一个决定、方案预见到实践中所发生的一切情况和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任务就是要把关于教育改革的思想统一到这个决定上来,并且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第三,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改革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没有多讲,但不等于这个问题就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是今后教育改革中必须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在这里先谈点初步的看法,不一定说得那么准确、周全,只供同志们参考、研究。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叫“好人才”?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国家当前正处在又一次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要革贫穷的命,革落后的命,大大加强民主和法制,建立一个高度文明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和人民的公仆。这样的人才,当然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如果缺乏这种时代精神和新的品质,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有多少知识,也不能算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一定要按照新时代的需要来培养。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甚至干部的理论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不善于实行启发式,在不同程度上还是用灌输式或填鸭式,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主要靠死背硬记,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很不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受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即使国家增加很多经费,仍然培养不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特别是第一流的人才。
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历史上,凡是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地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结果。我们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既敢于冲破旧的传统教育思想以至整个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又敢于破除新的教条,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才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僵硬的教学方法,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一般只要听话、驯服就可以了,而不着重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的停滞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封闭式的经济活动,倾向于要求受教育者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守住祖宗家业,而不重视启迪受教育者去开辟新的知识领域,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宝,它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不对的。但是,我国文化传统也有它的弱点。就人同环境的关系来说,一般着重强调的是适应环境,而不强调改造环境,不注重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改造。这一点,对我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很大。
在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灌输、注入式的教育,窒息人的智慧,对于科学上有伟大发现、技术上有伟大发明的人才的出现,是很不利的。我们需要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我们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然需要马克思这样的伟人,同时也需要牛顿、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以及各个学术文化领域的伟人,需要这些伟人的综合。现在才华横溢的人太少,这同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关。我们往往用一个固定的尺度、框框去要求人才,要求一个杰出的人才面面俱到,十全十美。这种方法很不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成长,甚至会埋没人才。由于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些方面或某一个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某些缺陷。对这样的人才、苗子,我们稍一疏忽就出不来,就不能很好地成长。因此,我们要强调因材施教,就是说,对这样的人才、苗子,要能发现出来,要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的、杰出的人才。历史上的和当代的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表演艺术家,以及我们所熟悉的著名运动员,往往就是这样被发现和培养出来的。
小平同志早就提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最近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这样新型的人才,只重视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很不适应的。不是说不要传授知识。教育当然需要传授知识,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即使是传授知识,也不能是灌输式的或注入式的,而应该是启发式的,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我们提倡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同守纪律是完全一致的。不要一讲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就以为可以不要纪律,上级、甚至中央的话都可以不听。十年内乱期间,提倡什么造反有理,什么反潮流精神,结果就出现了张铁生那样的人物。这方面我们有过痛苦的教训,决不能再重复。但是,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一讲遵守纪律,就只能唯唯诺诺,不要独立思考。也不要一讲遵守纪律,就以为可以不倾听群众意见,可以不发扬民主了。对青年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假如有些青年提出一些问题,甚至对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有什么意见,我们执政的党应当首先考虑他们提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没有道理,也要用平等精神去说服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然我们是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既然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还怕人民提出合理意见吗?如果有些青年的思想越出人民利益之外,当然需要教育和纠正;如果有人采取了违法的行为,那么人民与法律都不会允许。但我们应当相信绝大多数青年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是会尊重民主集中制和遵守法纪的。
在自然科学史上,正确的学说,在开始时不被承认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众所周知的哥白尼,他的太阳中心说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教条,被教皇视为最危险的“异端邪说”,下令禁止。坚持哥白尼学说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和哲学家布鲁诺,前一个被教会判为终身监禁,后一个被教会活活烧死。几年前报上登过一个为伽利略“平反”的消息,教皇宣布:“一六三三年罗马宗教法庭的判决是错误的。”其实,科学的发展早已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根本用不着谁来“平反”。从历史上许多这类事例中可以看到,正确的东西在开始时不一定都能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甚至会被人当成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但它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总会被大多数人所认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此,尊重人们的不同意见,实行“双百”方针,在教育和科学文化领域是特别重要的政策。
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是集中的基础,不能离开民主讲集中,当然也不能只讲民主不讲集中,一定要把这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造成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过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样一种政治局面,是完成四化大业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应当努力造成这种政治局面。学校里有了这种政治局面,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问题比较复杂,困难也比较多,但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重视起来,依靠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在改革中即使暂时在某些地方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至走一些弯路,问题也不难解决。我曾经说过,我们允许在改革中犯某些错误以至不能达到预想的成功,但不允许不改革。谁如果对教育体制改革这件重要的大事认识不够,对教育事业重视不够,他一定要后悔的,即使今天不觉得后悔,九十年代也一定会后悔的。为了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把教育体制改革坚持下去,直到完全达到目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七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