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去芜存菁的《玉蜻蜓》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6月 -> 去芜存菁的《玉蜻蜓》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郭汉城 吴乾浩 1985-06-29 00:00

去芜存菁的《玉蜻蜓》

第8版()
专栏:剧评

去芜存菁的《玉蜻蜓》
郭汉城 吴乾浩
前不久,广西柳州市桂剧团在京演出的桂剧《玉蜻蜓》,取材于传统故事。历来演述此故事的有弹词、宝卷、清代同名的传奇;在地方戏中,滇、闽、越、婺、黄梅、锡剧均有类似的剧目。这些作品故事曲折多变,人物感情波澜迭起,流行很广;但其中头绪繁多,夹杂有宣扬封建礼教与色情的部分。建国后,各剧种、曲种改编得比较成功的亦往往是其中的片断,如锡剧《庵堂认母》、评弹《厅堂夺子》等。
桂剧《玉蜻蜓》另辟蹊径,尝试用另一种艺术处理来改造原题材。它改变了原故事着眼于述异演奇、惩恶扬善的目的,全剧的情节发展有较大的改观,人物关系有新的处理,成为一部有意义的社会悲剧。
《玉蜻蜓》的头几场几乎是重写的。安排申琏与王秀姑原是青梅竹马的爱侣,由于申父强制申琏娶天官之女张雅云,才迫使二人逃隐尼庵之中。这与原本申琏狎尼纵欲暴病身亡的处理是有质的改变的。这个故事的许多改编本,往往都感觉此段情节最难着笔;桂剧本现在的处理虽然还有可斟酌之处,但路子是对头的。
申琏进庵之后,桂剧本精心设计了张雅云搜庵这一场好戏。张雅云二进法华庵,在她与申琏、王秀姑之间明明暗暗地构成了复杂的戏剧冲突。剧本围绕拆夹墙、搜神鼓、申琏吐血身亡、张雅云查血迹、王秀姑佛堂产子等关目,细腻地展示了三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张雅云搜庵,看似气势汹汹,暗藏失夫之痛,其内心亦不平静;王秀姑夫亡产子,迫于社会压力又不能亲自扶养,只得弃于荒郊。这一切事态的剧变与激烈的内心冲突,使观众为之震撼,写得很成功。
《玉蜻蜓》的下半部分毅然减去了申琏之子为苏州知府所收养,后来又被张雅云认为义子,以及与申琏的好友沈君卿一家的纠葛等情节,做到了立主线,减头绪,更突出王秀姑与张雅云的悲剧命运的刻画,便于在庵堂认母这一场戏,掀起感情上、思想上的高潮。申琏之子承祖访到王秀姑为其生身之母后,不顾社会舆论与封建礼教的压力,必欲相认;王秀姑历尽坎坷,思前想后,几经复杂、激烈的心理冲突,也终于扶起亲儿,一抒骨肉之情。观众刚要舒一口气,偏偏这时,张雅云又重兴问罪之师,大闹法华庵,使王秀姑含恨自缢,申承祖离家出走。剧本处理母子相会一段比较细腻真实,有感人的效果;但到张雅云上场,导致一死一走的结局,则显得有些草率,要更丰富、合理些才好。
桂剧是很有影响的剧种,传统深厚,艺术手段丰富。五十年代初,它曾以尹羲同志主演的《拾玉镯》等剧目,给予首都观众以深刻的印象。这次又带来面目一新的《玉蜻蜓》与首都观众见面,时间隔了三十来年,也可以说是“当刮目相看”吧!


查看完整版本: [-- 去芜存菁的《玉蜻蜓》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