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 向夏鼐同志遗体告别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6月 -> 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 向夏鼐同志遗体告别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85-06-30 00:00

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 向夏鼐同志遗体告别

第3版()
专栏:

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
向夏鼐同志遗体告别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今天上午,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些知名人士以及首都群众近千人来到北京医院,向杰出的考古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夏鼐同志的遗体告别。
夏鼐同志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他因患脑溢血,于1985年6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灵堂里摆着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彭真、万里、习仲勋、王震、方毅、宋任穷、胡乔木、邓力群、周谷城、严济慈、胡愈之、张劲夫、钱昌照、周培源、费孝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送来的花圈。夏鼐同志故乡浙江省和温州市也送来了花圈。
夏鼐同志的遗体被安放在灵堂中央的鲜花翠柏丛中,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上午十时许,习仲勋、方毅、杨尚昆、宋任穷、胡乔木、邓力群、严济慈、费孝通、赵朴初等先后来到北京医院,向这位新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的遗体告别。
夏鼐同志是名蜚中外的考古学家。他生于1910年,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并获得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在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任专门委员,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还是第二届一直到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夏鼐同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考古学方面有许多创见。早在1945年他通过甘肃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了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从而纠正了原来关于甘肃远古文化分期问题的错误论断。五十年代,他通过在河南辉县的发掘,第一次发现了比安阳殷墟为早的商代遗址,从地域和年代上扩大了对商文化的认识。他还亲自主持了北京明定陵的发掘,并参加具体操作。七十年代,他又对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进行现场指导。此后,他又对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了科学的、全面的研究,得出了可靠的结论。夏鼐同志还创造性地利用考古学的资料,运用考古学的方法,阐明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并对当时中西交通的路线提出创见。夏鼐同志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考古工作者。他在学术上的造诣使他获得了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远东近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的称号,成为我国学术界接受外国国家级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之一。夏鼐同志一生留下了大量学术著作,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有二百多篇,并著有《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等专著。此外他还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两部综合性著作。在工作中,夏鼐同志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他作为考古工作者,自己却不收藏文物;他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却把节省下来的三万元人民币捐献出来,作为考古学研究成果奖。他的高风亮节受到学术界的尊敬。
何东昌、吕淑湘、胡绳、刘大年、季羡林、贾兰坡、翁独健、常书鸿、萨空了、朱德熙、邓广铭、周一良、张政烺、吕骥、王光美等许多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前来向夏鼐同志的遗体告别。在低回的哀乐声中,不少人走到夏鼐的遗体旁失声痛哭。一些在考古现场工作的考古队员专门发来唁电。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全体师生在唁电中说,“夏先生在考古学上的贡献将载入史册,并鼓舞我们前进。”
夏鼐同志的遗体今天上午被送往八宝山火化,他的骨灰将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查看完整版本: [-- 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 向夏鼐同志遗体告别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