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效益——清华大学科研工作见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7月 -> 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效益——清华大学科研工作见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蒋涵箴 1985-07-31 00:00

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效益——清华大学科研工作见闻

第3版()
专栏:

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效益
——清华大学科研工作见闻
本报记者 蒋涵箴
盛夏酷暑,在我国西南某厂的一个工地上,焊接工人身穿石棉工作服,钻进用石棉板围起的小笼车,进入预热到二百摄氏度的罐体内。外面,鼓风机送风,急救车等候,党委书记、厂长在旁守着。五分钟后,又换一批人进去……面对如此情景,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凯歌”。清华大学教授,国内著名的焊接专家潘际銮对此却深感焦虑。他明白:焊接方面的这个重大技术问题,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也未能得到解决。
1978年,国家财源拮据,潘教授领导的教研组没钱没物。为了实现大型重要构件的工地焊接自动化及焊接质量的自适应控制,教研组组织了“生产自救”,与有关工厂签订了两项合同,取得六万元资金,学校又拨二万元,开始了这一项目的研究。
三年过去了,这项重大的科研有了突破,潘际銮的总体方案也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这种新型的焊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焊接理论和工艺,实现了焊接过程自动化,使工人摆脱手工操作,再也不用钻进高温罐体内操作;用微电脑控制的电源焊接系统,可以得到理想的焊缝质量。1981年,潘际銮教授在一次国际焊接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引起了国际焊接界的高度重视,瑞典的焊接专家立即同我国签订了引进这项技术的合同。西方一家报纸评论说:“这种将先进技术向高度工业化国家出口,是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的一个转折点。”1984年,这一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清华大学人才密集,学科齐全,有一大批高级研究人员,有数量可观的中级骨干研究力量,还有一支源源不断的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研究生、大学生队伍,因此,有能力承担国民经济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研究课题。这几年,清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开发新技术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副校长张孝文说:“现在社会上十分需要那种‘短、平、快’的科技开发项目,搞这些项目很受欢迎,有的技术不显眼,创收却较快。这作为我校面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清华作为一所高等学府,更应着眼于国家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即使是近期内得不到经济效益,只要能使国家获得长远的宏观效益,我们清华的师生也要全力以赴。”
开发金川镍矿是我国的一项重点工程。用什么办法提镍的经济效益最好?清华大学承担了这一科研任务。此类科研决不是来钱快的,甚至一开始得不到任何好处,相反需要投资。但学校领导认为这一项目对国民经济有深远的影响,便不惜工本,组织人马、投入力量攻关。经过两年的努力,该校的核能所和化工系终于联合提出一种很有前途的开发金川镍矿的萃取新工艺。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研究,是关系我国电子工业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搞这样的项目,不可能有显著的经济收入。在国家拨款尚未落实的情况下,清华大学的领导反复研究要不要上。高景德校长在作决定时说:“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上!”学校动用其余项目的暂存款,这一项对国家建设有长远意义的科研项目上马了。
该校科研处的同志说:高等学校是“学府”,大学搞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创收”,否则,谁去完成象焊接自动化、金川镍矿开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样的重点项目呢?


查看完整版本: [-- 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效益——清华大学科研工作见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