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为中津友谊建丰碑——记中国专家援建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8月 -> 为中津友谊建丰碑——记中国专家援建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马世琨 鲍世绍 1985-08-26 00:00

为中津友谊建丰碑——记中国专家援建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

第6版()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为中津友谊建丰碑
——记中国专家援建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中国援建的倚山而筑的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以其规模和施工质量及其进度,引起了各方面的注目。
十个月前还只存在于蓝图上的体育场,现在基础工程已经竣工,主体工程也渐露雏型。这是一座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体育场,高三十五米,拥有六万个座位和现代化音响设备,连同附属设施,占地二百五十多亩。对这一工程,中津两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赵紫阳总理指示一定要把工程搞好。穆加贝总理在奠基剪彩仪式上,称它为“津中友好的永久性纪念碑”。
这座位于哈拉雷市西南郊的体育场,由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承建。工程一开始,困难便接踵而至。体育场建于山脚,地势起伏,施工费力,土石方量特别大。而工程所急需的两台挖土机和两台推土机却在长途运送过程中受到损坏。津巴布韦又久旱逢雨,阴雨连绵,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劳动强度。为了不延误工期,中国专家在实行“四段并进,平行流水,立体交叉”的科学施工方法的同时,提出小雨不停工,白天误工,夜里补回。当地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但在这里工作的中津两国建设者们两周才休息一天。工作是劳累的,但谁也没怨言。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在为中津友谊建造丰碑,平凡的劳动含有重大意义。他们终于赢得了时间,目前工程进度已比计划提前了一个多月。出于同样的认识,中国专家高度重视施工质量。他们的口号是:确保工程创全优,发现缺陷,推倒重来。
工地负责人指着一根六米多高的混凝土支柱,告诉记者:今年3月27日,在浇灌此柱时,因牵拉的八根钢丝绳中有一根松动,致使柱子上端偏斜三点五厘米。中国专家发现后,决定将它炸毁重建,并将此事向津方派驻工地监督员作了解释,得到赞赏。体育场五米以上的柱梁均采用清水钢筋混凝土,即不加任何粉饰,以体现其自然美。这种方法,中国国内尚不流行,中国专家们自然也不太熟悉。但他们认真钻研,反复实践,终于获得成功。一根根高高矗立的清水钢筋混凝土方柱,光滑平整,色泽一致,内坚外美,人见人爱。
在共同的紧张劳动中,中津两国建设者的友谊在日益加深。中国专家对当地工人诚恳相待,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体贴,特别是,中国专家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技术,使他们初步胜任技术性工作,有的还学会看图纸。遇到难度大的工作,中国专家总是带头干。在浇灌五米平台以上的清水钢筋混凝土斜柱时,混凝土班班长李玉才亲自下到十米深的钢模中,一干六个小时,柱子浇灌成了,他自己却成了泥人,疲惫得几乎站不住。这一幕幕场景,深深刻在当地工人的记忆中。
中国专家和津巴布韦工人结下了诚挚的友情。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习惯,学习对方的语言。如今,混合使用的汉语、英语和绍纳语,已基本消除了施工中的语言障碍,并有助于两国人员进一步沟通情感。有不少当地工人邀请中国专家去他们家里作客,来往密切。黑人朋友质朴好学,同“中国师傅”互教互学。
8月,此地繁花竞艳,绿草如茵。前往体育场工地参观者络绎不绝。在穆加贝总理的关怀和津巴布韦政府的支持下,中津两国专家和工人们建筑的这座体育场,将成为中津两国人民友谊的丰碑。


查看完整版本: [-- 为中津友谊建丰碑——记中国专家援建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