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浪淘沙篇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8月 -> 浪淘沙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邵燕祥 1985-08-26 00:00

浪淘沙篇

第8版()
专栏:

浪淘沙篇
邵燕祥
大浪淘沙,淘去的是沙子。过去,沙子是不值钱的:贱物,废物,可厌之物。引伸开来,革命队伍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参加革命的有龙,有鱼,有金子,也有泥沙,泥沙最终要淘汰掉的,然后显露出真金来。从某些诗歌、电影之类作品看,在各个时期被淘汰的泥沙,指的多数是知识分子,不合“时宜”的,出身非劳动人民家庭的,“社会关系复杂”的,等等。
在我们近年的政治语言中,也曾有唯一的一次,“沙”价忽然提高,就是当“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被指为“板结”的时候,据说需要派工农兵去“掺沙子”;沙子指工农兵,那是因为知识分子已降为比沙子还不如的泥土了。
哲人说过,比喻往往是跛足的。况且一时一地,心血来潮,神来之笔,在所难免,万不可去钻牛角尖。比方说,大浪淘沙,沙是淘汰对象,而苏东坡却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把千古风流人物也一股脑儿“淘尽”,岂不有一点玉石俱焚的味道么?
然而的确如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纯。没有泥沙不成江河,没有泥沙也不成世界。金贵沙贱,但有金之日也必然有沙;鱼龙泥沙,随波逐流一起入海,倒是鱼龙有物化之日,泥沙无飞升之期。风流人物和普通的斗筲小民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转瞬即逝,千古长流的唯有滔滔而下的江河,奔腾不息的历史。
泥沙来自上流的土地,大概是“水土保持”情况不佳,被水裹挟,随水而下,似乎不是十分自觉“向东流”的,不过多数都归入了大海;若是从顺应潮流这一点来说,总比那千古传诵的“中流砥柱”更为可取;试想,那不管一水来自昆仑,硬要挡住不放行的形象,不是有点类乎“顽固不化”吗?
据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因为石性坚重,河水冲不动它,却在“石下迎水处”冲出坎来,把沙冲走;这坎越冲越深,石头会倒回坎里,再冲再倒,于是貌似坚定不移的石头,其实是一步一步逆流而上,而被讥为松浮的沙,不管主动也罢,被动也罢,倒是借着奔泻不已的浪涌,越过石头,顺势前进了。
在历史的潮流中,为龙固好,但龙数有限,因此也不妨为鱼,而与其作“中流砥柱”或逆水而上的顽石,还不如作顺乎潮流的沙子。对于此说,也如对一切比喻一样,不必过于认真;不必从物理学的、地质学的、生物学的角度来推敲,也不必从社会学的、政治学的、历史学的角度去索隐。说来说去,闲话而已。


查看完整版本: [-- 浪淘沙篇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