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抗战烽火中的曲艺战士——忆王尊三同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8月 -> 抗战烽火中的曲艺战士——忆王尊三同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罗扬 1985-08-31 00:00

抗战烽火中的曲艺战士——忆王尊三同志

第8版()
专栏:

抗战烽火中的曲艺战士
——忆王尊三同志
罗扬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曲艺界也涌现出一些先进人物。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著名西河大鼓艺人王尊三,就是在战火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一位坚强的文艺战士。
王尊三同志生于河北省唐县农村,青年时代就走南闯北,说书卖艺,颇负盛名。但他同旧中国成千上万的曲艺艺人一样,社会地位低下。他到处看到虎狼当道、民不聊生的种种惨状,常常通过说唱杨家将故事和农民起义故事来抒发自己爱憎的感情和对光明的渴望,表示与旧势力的抗争。“七七”事变后,他满腔怒火,立即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先后被推选为村自卫会主任、县文救会副主任。他一方面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反奸活动,一方面以大鼓为武器,揭露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鼓舞抗日军民的斗争勇气和信心。由于他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工作出色,不久便被批准入党,后又调到边区政府从事曲艺创作和演唱活动。
王尊三同志是新曲艺的先驱者和编演新书的能手。在党的教育下,他自觉地把西河大鼓当作团结、教育人民和揭露、打击敌人的武器,陆续编演出不少新鼓词。平型关战斗之后,他立即编演出《大战平型关》,生动地表现了八路军健儿英勇战斗的风貌,情景逼真,气势磅礴。他的另一篇力作《保卫大武汉》,以武汉保卫战为背景,热情歌颂了我国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决心和誓与国土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英勇悲壮,动人心弦。他唱到哪里,就轰动到哪里,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大武汉”。他编演的《亲骨肉》和《晋察冀小姑娘》,前者真实地反映了军民团结的血肉关系和鱼水情;后者满怀激情地塑造出一个少年爱国者的形象,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暴残忍面目,每次演出都引起群众的强烈反响。他听到皖南事变的消息,愤慨异常,很快就编演出《皖南事变》,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的罪行,同时热情歌颂了新四军将士坚持抗日、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他还以根据地的建设为题材,编演一些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如《大生产》、《五女拜寿》等,都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工作中,王尊三同志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尤其使人敬佩。为了传播抗日救国的声音,鼓舞群众的爱国热情和胜利信心,他除了在革命根据地演出外,还经常一个人背着大鼓、三弦深入敌后,说唱抗日书词。他机警、沉着,临危不惧,即使遇到敌人盘查,他也总能在群众的掩护下应付过去。在敌人据点附近说书,危险性很大,他就把弦放低,把鼓用布蒙上,以免声音高引起敌人的注意。有一次在夜间说书,因为情绪激动,鼓声太响了,引来敌人据点的枪声,但他还是从容地把书说完,才同群众一起散开。人们都夸他胆大心细,是条好汉。王尊三同志编演新书成绩卓著,曾多次立功,受到边区人民政府的表扬和嘉奖,成为边区曲艺艺人的一面旗帜。
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做出贡献的人们,其中包括王尊三同志,将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


查看完整版本: [-- 抗战烽火中的曲艺战士——忆王尊三同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