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引黄灌淤 变害为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09月 -> 引黄灌淤 变害为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魏亚玲 1985-09-30 00:00

引黄灌淤 变害为利

第2版()
专栏:

引黄灌淤 变害为利
本报记者 魏亚玲
历史上,黄河既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闻名世界的害河。尤其是河南开封一带,受害更为严重。
引黄灌淤,变害为利,是人们多年的愿望。在各方面的援助下,从1984年起,开封、兰考、杞县开始建设大面积引黄灌淤工程,计划三年完成。全部工程完成后,将使治理区十七万亩盐渍低产田通过灌淤得到改良,二十五万多亩地得到长期灌溉。一年多来,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土方一千八百三十多万立方,各种配套工程五百三十多座。
每年从农历六月到八月,是黄河水最大、含泥沙量最多的时节,也是引黄灌淤改造低产田的黄金季节。今年8月,我们来到灌淤现场。当时,开封淤区六个闸门已全部打开,滔滔的黄河水按照人们安排好的线路,将肥泥沃土送进荒沙低产田,经过沉淀,淤泥留下压沙盖碱。赵口闸是淤区的首闸,它每秒钟可输出六十立方水。当地群众说,黄河水含泥量大,“一碗水半碗泥”,那么,六个闸门一天能送出多少万吨泥土,该造多少田呢?兰考县的三义寨闸,是淤区第二大闸。这个闸的水,流经兰考全县,流程七十里,把沃土送到杞县,去年,杞县淤地两千亩,今年可淤地三至四万亩。
过去,一提到豫东黄河故道,一提到兰考,人们就有一种荒凉感。现在的情景可大不相同了,千年荒地变新颜。开封县的王庄有四千多亩地,过去全是沙荒地,直到1980年还是个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的穷村庄。从1980年开始引黄灌淤以后,仅一年时间粮食增长了四倍多,人均口粮达到九百斤,不仅不再吃国家供应粮,还向国家提供商品小麦二十五万斤,大豆七十万斤。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这个县的农民张俊杰一家十二口人,承包了四十亩地,淤地二十亩。淤地前,亩产只有百十来斤;淤地后,一季小麦亩产五百来斤。现在,他家的七间茅草房换成了十二间砖瓦房。


查看完整版本: [-- 引黄灌淤 变害为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