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烈士墓前的回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10月 -> 烈士墓前的回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高浩荣 刘正学 1985-10-28 00:00

烈士墓前的回忆

第6版()
专栏:朝鲜通讯

烈士墓前的回忆
新华社记者 高浩荣 本报记者 刘正学
10月25日,秋高气爽,碧空万里。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三十五周年纪念日,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迎来了前来凭吊的中国同志。
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松翠枫丹,修饰一新。在激烈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所在地,中国人民的许多优秀儿女在这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同志就长眠在此,同其他一百三十三名烈士一起安葬在烈士陵园内。上午十时半,在悲壮的乐曲声中,金日成主席和朝鲜党政军领导机关,以及以李鹏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等敬献的花圈,摆放在高高耸立的志愿军铜像和毛岸英烈士墓前。据说,这次是金日成主席第十七次在桧仓烈士陵园献花圈了。人们凝视着这些花圈和墓堆,人们悼念着牺牲的战友,重温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情。
在这些中国同志中,感情最激动的是随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前来的毛岸英生前战友刘松林和随志愿军烈士家属代表团前来的毛岸英的弟媳邵华。她俩特意敬献的花圈,并排摆在毛岸英烈士的半身胸像前。望着毛岸英身着志愿军军服的胸像,抚摸着漆成银灰色的墓堆,两人的眼里热泪滚滚而下。邵华边擦眼泪边对我们说,这次我们应邀来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三十五周年盛大的纪念活动,特别是能到烈士陵园来为哥哥扫墓,心情十分激动。我这次来,一是代表岸青向金日成主席和朝鲜人民表示亲切的问候,祝愿中朝友谊世代相传,二是受岸青的委托给他哥哥扫墓、献花圈,尽到他们兄弟的情谊。今天看到朝鲜人民把墓地管理得这么好,我感到很欣慰,回去告诉岸青,他也一定会感到安慰的。
沉浸在回忆之中的刘松林,在墓地旁默默地迈着步。对着我们急步赶来的几名记者,她缓缓地说,岸英是在 1951年牺牲的。毛主席直到1953年才告诉我这个消息。主席说岸英是一名国际主义战士,在苏联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最后又牺牲在朝鲜。当时主席要我克制自己,要向岸英学习。今天我来到这里,既激动,也很悲痛,看到岸英的墓后就更难过……朝鲜人民一直纪念他,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对他怀有深沉的怀念,我心里十分感激。
在场的同志都为她们真挚的感情而感动。事实也确实如此。就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的前一天,金日成主席在锦绣山议事堂亲切接见了以杨成武为团长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等四个中国代表团,并设午宴款待他们。席间,金日成主席首先站起身来,用流畅的汉语说道,为了表示对英勇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和毛岸英同志的敬意,请大家干杯。金主席接着对杨成武等同志讲起了毛岸英同志牺牲的经过。他说,毛岸英牺牲后,我曾向毛主席提议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中国安葬,但是毛主席没有同意。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牺牲在朝鲜,埋在朝鲜,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这样可以使中国人民永远不忘记朝鲜。金主席满怀深情的回忆,使在座的中国同志都为之动情。
站在烈士们的墓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当年的志愿军兵团司令杨成武也显得很激动。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甚至还在记者的笔记本上画下了当年他在东部战线指挥作战的略图,告诉记者这是什么山,那是什么城。志愿军司令部也是他当年常去的地方。杨成武说,阔别三十二年,今日重返旧战场,看到这里的一山一水,真是感慨万千。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是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亲密无间地团结在一起,用鲜血结成了战斗的友谊,这种友谊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他说,来到烈士陵园,感到很悲痛。都是老战友,他们英勇地牺牲了。但是看到朝鲜人民在金日成主席领导下,战后恢复建设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心里又很高兴。朝鲜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次我是探亲来了。他熟识毛岸英同志,指着毛岸英的半身胸像说,很象,很好。
深沉的回忆和深沉的友情,在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奏起了一首中朝友谊的歌。愿这歌声将荡漾开去,传播到中朝两国人民的心田里。


查看完整版本: [-- 烈士墓前的回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