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记来自海峡两岸的两位学者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11月 -> 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记来自海峡两岸的两位学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忆村 洪蓝 1985-11-30 00:00

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记来自海峡两岸的两位学者

第6版()
专栏:美国通讯

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
——记来自海峡两岸的两位学者
本报记者 陈忆村 洪蓝
前不久,记者在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访问了来自中国海峡两岸的陈良博和宋今丹两位教授,了解到他们携手合作,在癌症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令人深受鼓舞。
陈良博是一位年青的美籍华人学者、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任。记者是于今年春天美国癌症学会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召开的癌症讨论会上认识他的。在会上,他介绍他和他的实验室的同事们,经过六年研究,发现了一种名叫RHODAMIN123的新的治癌药物,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随后,美国一些报刊相继介绍了陈良博的新发现,并被认为是本世纪医学上的重大贡献和突破。
这位现年四十一岁、八年前就担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的美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对记者说,近八年来,他一直从事着肿瘤细胞的膜生物化学研究,目的是探索肿瘤细胞的特性及寻找治疗癌症的药物。他在实验中发现柯达公司出产的作为照相材料用的一种称为RHODAMIN123的药物,竟是治癌的妙方。陈良博教授解释说,通常在细胞内有一种称为线粒体的膜性小器官,是细胞的能源系统。RHODAMIN123是一种带正电的有机化合物,一旦被癌细胞吸入后,便存留在线粒体内,而正常细胞却会被排出去。癌细胞的吸力比正常细胞要高出五十到一百倍。由于这种有机化合物停留于癌细胞内会破坏其能源系统,切断癌细胞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最终导致癌细胞的死亡。这项治癌药方疗效可达85%,对小儿血癌、睾丸癌、乳腺癌、胃癌和大肠癌的疗效尤为显著。
但是,陈良博教授认为,RHODAMIN123还不是最理想的治癌药方。目前,他的实验室已从柯达公司获得三千多种人工合成药物,正在继续进行实验和筛选,以便最后选出一种疗效最高的治癌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由于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柯达公司、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政府有关部门,都向他的实验室提供了巨额研究基金。而从来不与该公司以外的实验室搞合作的柯达公司,也改变了做法,第一次与陈良博的实验室合作研究治癌的药方。
陈良博祖籍福建,出生于台湾宜兰罗东县,勤奋好学,富有朝气和才能。他的医学成就,是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实验得来的。1968年,他从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即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研究生院,成为第一位亚裔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在攻读学位期间,首次发现癌细胞能分泌一种蛋白酶,消化通常存在于细胞周围的韧带蛋白。他的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上千个实验室进行韧带蛋白的研究。他还在著名的长岛冷泉港细胞生物实验室,跟随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著名生物学家詹姆斯·华特森从事研究工作多年。由于他在癌症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曾获得世界竞争激烈的惠特尼奖金、学院研究奖金和美国癌症学会奖金。
陈良博不愧为炎黄子孙。他对华夏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时刻关心祖国医学和科技发展情况,愿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他向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赠送了许多实验用的药品和器材。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的访问学者(现为哈佛医学院访问教授)宋今丹,就在他的实验室从事实验工作。陈良博表示,宋今丹回国后将继续与他合作,研究和生产单克隆抗体。他们团结友爱,互相支持,成了亲密的朋友。
宋今丹于1982年底来到这里,在陈良博的指导下,合作进行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优异成绩。宋今丹除了与陈良博共同研究柯达公司抗癌药物之外,在陈良博的指导合作下,用细胞融合技术得到的杂交瘤细胞能分泌出识别结肠癌细胞膜表面的单克隆抗体。这项工作曾于今春在美国一次医学会议上受到了好评,认为是属于最好的一种识别结肠癌的抗体。此抗体目前正用于病人的诊断,将来有可能与其他药物结合用于人体的临床治疗。最近,他们还用同一方法得到的能与细胞内高尔基器(细胞内的一种膜性小器官)结合的单克隆抗体,能显示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高尔基器分布的不同情况。这对诊断和了解肿瘤的特性,是很有意义的。
宋今丹还在陈良博指导下,研制出一种固定整装培养细胞的固定剂,能去掉细胞内膜系统以外的结构,而只保留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器等膜性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清楚观察到内质网等膜系统在细胞内的真实的分布情况。这对了解细胞的癌变或其他病变情况下膜系统的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美国著名生物学家、马里兰大学生物学系主任基斯·帕特的好评。有的教授写信称赞这是一项优异的实验成果。当美国教授林波菲尔得知宋今丹应用电子显微镜做出的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后,特意赠给宋今丹一部电子显微镜,以表示对他研究工作的支持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但是,宋今丹谦虚地说:“我做的都是些平凡的实验,如果这些实验能有一点意义,那也是祖国对我的长期培养教育和陈良博教授对我热心指导帮助的结果。”他阔别祖国三载,如今,他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就要踏上归途,投向祖国的怀抱,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奉献给培育自己成长的祖国人民!


查看完整版本: [-- 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记来自海峡两岸的两位学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