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语法、修辞讲话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1年06月 -> 语法、修辞讲话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吕叔湘 朱德熙 1951-06-23 00:00

语法、修辞讲话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
吕叔湘 朱德熙
第二讲 词汇
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说过,词是意义的单位,是由字组成的。一个字的词叫单音词,两个或者更多的字组成的叫多音词。多音词里最常见的是两个字组成的,我们管它叫双音词。古代汉语里的双音词本来不多,近代渐渐多了。到现在,新出现的词差不多都是双音的,旧有的单音词也有许多变成了双音词,例如:进——进入;修——修理;怕——惧怕;怒——愤怒;唱——歌唱;大——巨大。这种双音词在口语里虽然不常听到,却大量地在文章里出现。像“战争的扩大意味着众多的死亡与破坏”,一句话用了六个双音词,已经不算很特殊的例子。既然文章里双音词用得这样多,相对地,单音词就比较少了。大部分单音词还在口语里活着,不大会用错;毛病往往出在双音词上。因此,在这一讲里,我们就把双音词作为讨论的主要对象。
双音词的构成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类是联合式,就是把两个同类的单音词连起来构成一个新词,如:斗争、拥护、丰富、担任等等。第二类是主从式,两个词里,有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用来修饰或是限制那主体的,如:优点、武器、毒素、立场等等。第三类是动宾式,一个动词,一个宾语放在一起构成一个词,如:动员、带头、革命、整风等等。这三类里,第一类最占优势,一大半双音词是按照这种方法构成的。第三类不太稳固,有时候能分开,如“革他的命”。
除了这三种之外,当然还有别的方式,譬如“打倒”“通过”“土改”“一切”“胡涂”“咖啡”之类。因为数量比较少,我们就不多说了。
第一段 词性
词性和词性的转换。在第一讲里,我们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象声词八类。读者一定要问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一类,这是“词类”;就一个词来说,它属于哪一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一个词原来属于甲类,这是它的本性,在某种场合又属于乙类,这是它的变性,这叫做“词性的转换”。在给词性的转换举例以前,让我们先剔除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形。“花”是名词,“打”是动词;可是“花钱”的“花”是动词,“一打铅笔”的“打”是副名词。这是不是词性的转换呢?不是。这两个意义不相关联,就像“银钱”的“钱”和“钱先生”的“钱”一样。应该算是不同的两个词,只是用同一个字写出来罢了。真正的词性转换是下面这几种情形: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危险”“残余”“困难”原来是形容词,但在“有生命危险”“封建意识的残余”“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里面,却用作名词。
动词用作名词。——如“决定”“报告”“发明”原来是动词,但在“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农村调查报告”“有利于工业建设的发明”里面,却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不及物动词。——如“紧张”“宽大”“坦白”原来是形容词,但在“工作紧张起来了”“对反革命分子不能宽大”“向群众坦白”里面,却用作动词。汉语的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关系特别密切,有些词如“腐烂”“成熟”“懊悔”“惭愧”仿佛兼有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的性质。但是这些词和及物动词的界限却是很清楚的,后面决不能带宾语。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词都可以这样转换的,得根据习惯。下面我们举一些词性用错的例子,分类说明。
名词误用作动词:
(一)出品了像《红色的威胁》《我同共产党人结婚》《红色的多瑙河》
等影片。(期)
(二)过去我们只是让小孩子读书,写字,算术。(期)
(三)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大大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作)
(四)从此翻译哲学和社科的,不再标准着严复了……翻译文艺作品的,
更不再标准着林纾了。(期)(一)例的“出口”应改成“摄制”。(二)例“算术”的前面应该加一个动词“做”。(三)例“障碍”只能当名词用,如“通货膨胀是经济建设的障碍”,跟它相当的动词是“阻碍”。(四)例把“标准”用作动词,是不适当的杜撰,普通的说法是“不再以……为标准了”。(又社会科学不能简称“社科”。)
动词误用作形容词:
(五)在全盘生产计划中,新区与老区是分别的。(期)
(六)黄家怕事泄露,在黄世仁结婚前夜,阴谋地要把喜儿卖入娼门。(
报)(五)的“分别”原来是动词,这里却用作形容词,如果在前面加一个“有”字,把它当名词用,就通了。(六)的“阴谋”原来是动词,作者硬加一个“地”字把它当形容词用,其实是多此一举,把“地”字取消,还它本来面目就很好。
形容词误用作动词:
(七)反动阵营内部争权夺利,不断矛盾。(期)
(八)每个母亲都有权利要求她们的孩子,能幸福的在温饱的环境下生存
,愉快,康强。(期)前一例应在“矛盾”之上加“发生”之类的动词。“矛盾”作动词用,现在只限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后一例的“愉快”和“康强”都不能当动词用,其次,既愉快而康强,“生存”自然不成问题,又,“幸福”当然包括“温饱”,所以这句应该说“能在幸福的环境中愉快而康强地生活”。
我们在上面说,有些形容词是可以当不及物动词用的。但是近来把形容词当及物动词用的例子也一天天多起来了。这自然是跟汉语固有的习惯冲突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也未尝不是一种好处,它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这一句话里的“丰富”就是当及物动词用的)。我们的意见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形容词跟句子里的宾语本来就配得拢,那么把它当及物动词用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例如“关系密切”“态度端正”是可以说的,下面这两句就不算错:
(九)密切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期)
(十)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作)如果本来配不拢,硬把它们凑在一块,就显得蹩扭了,例如:
(十一)但没有明确到自己存有许多小资产阶级的病根。(作)
(十二)同时也端正了落后工友对生产竞赛的认识。(书)“病根明确”和“认识端正”都不合习惯。(十一)应该加一个动词,改为“没有明确地认识到……”。(十二)应改为“同时使落后工友对生产竞赛也有了正确的认识。”
名词误用作形容词:
(十三)人事课对于有病的与孕妇的工友也作了详细的调查。(稿)
(十四)党员燕和新工作很模范。(报)(十三)的“孕妇”应改为“怀孕”。(十四)“模范”是名词,有时放在另一名词前面做附加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小组”,但是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形容词,不能做表语。
形容词误用作名词:
(十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衰老时期,腐朽的成分就达到了高度。(期)
(十六)强迫人民入伍,参加他们的殖民地军队,在到处肆意征夺人民的
财产。(期)“高度”可以做动词的附加语,如“高度发展的工业”,也可以做名词的附加语,如“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它自己不能独立。(十五)的后半句可以改为“腐朽达到了极点”。(十六)的毛病出在“在”字上,有了这个“在”,“到处”就变成名词了。改的办法或是把“在”字去掉,或是把“到处”改成“各处”。(又“征夺”一词极生硬,征用和掠夺决不能简缩为“征夺”。)
副词误用作形容词:
(十七)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信)
(十八)经过一年来的恢复生产工作,该厂接管的干部已经摸索出或多或
少的经验。(书)(十七)例“一度”和“做过”的地位应对调,否则“一度”就变成“家庭教师”的附加语了。(十八)的情形也一样,“或多或少”应放在“摸索”的前面,改为“或多或少地摸索出一些经验”。
不及物动词误用作及物动词:
(十九)转变了过去站在生产之外,空喊保证生产的作风。(期)
(二十)我们的行动惊慌了地主。(作)(十九)的“转变”应改为“改变”。二者除了词性不同之外,意义也不完全一样。“转变”多半指人的思想的变化,“改变”的意义却比较宽泛些。(二十)应改为“我们的行动使地主惊慌了。”
(二一)全村有三百户,逃荒了二百户。(书)
(二二)由青年团员带头同学进行学习。(作)“逃荒”“带头”是本章开头讲的动宾式的词,这类词本身包含一个宾语(如“荒”和“头”)在内,后面通常不能再加宾语了。(二一)应改为“全村三百户,逃荒的就有二百户。”(二二)的“带头”可以改成“领导”。(有少数动宾式的词能用作及物动词,例如:你别“取笑”我,“动员”一百万人。)
“化”和“性”。“化”和“性”是从翻译来的。“化”字翻译英语的动词词尾—ize,“性”字翻译英语的名词词尾—neis。但是我们运用这两个词尾比英语更加自由。一般地说,“化”是动词的记号,“性”是名词的记号,可是例外也不少,粘附“化”的词有时转作抽象名词用,例如:
(二三)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毛泽东)
(二四)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鲁
迅)
也有转作形容词用的,如:
(二五)仍要支持欧化文法,当作一种后备。(鲁迅)
(二六)实施奴化教育。(报)粘附“性”的词有些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例如“慢性自杀”“流行性感冒”“硬性规定”。由于这两个词尾用起来很方便,很自由,也就产生了流弊。先举一些“化”的例子看:
(二七)对家庭不应采取简单化的对立态度。(报)
(二八)内容方面,最大的特色是生活化,题材不外是家庭伦常,男女恋
爱。(期)
(二九)西南各地匪势也已大挫,若干匪患严重的地区且已净化。(期)
(三十)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已显然地激化起来了。(期)(二七)不仅是“化”字的问题,“简单”跟“态度”根本连不到一块儿,应该说“对家庭不应简单地采取对立态度。”(二八)的“生活化”造得非常生硬,而且意思庸俗,好像家庭琐事和男女恋爱以外就不是“生活”。(二九)可以改为“若干匪患严重的地区现在已经没有土匪的踪迹了。”(三十)应该说“激烈起来了”。
“性”字用得不恰当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三一)犯了严重性的错误。(作)
(三二)都是很专门性的问题。(期)
(三三)没有很好地去调查情况,研究政策,只是自己一个人盲目性的瞎
干。(稿)
(三四)应根据具体材料采用适当的形式,但目的性要明确。(期)
(三五)臭虫的习惯性,爱栖居在缝隙里,如板墙缝,床角等处。(稿)
(三六)是一个困难而具有讨论性的问题。(期)这些“性”字其实都是不必要的,(三一)至(三五)只要把“性”字取消就都通了。(三三例的“盲目”与“瞎”意思重复,应该去掉一个。)(三六)“讨论性”意思不明确,不知是“需要讨论”,还是“值得讨论”。
(三七)在某一个自然区域里,统治者的剥削性是可以用灾荒发生的次数
及其严重性来衡量的。(期)“剥削性”指“剥削的程度”,应该说“统治者剥削人民的程度……”。
(三八)这是很弹性的规定。(期)上面说过“硬性”是只作形容词用的,但是跟它相对的“弹性”习惯上却只用作名词,因此这句不如改为“这是很有弹性的规定。”
(三九)经营粉业者占全区总数的百分之六,群众性很大。(稿)“群众性”是一个形容词,普通用为名词附加语,实际上等于说“群众的”,例如“抗美援朝是群众性的运动”,这句的“群众性很大”应改为“人数很多”。(本段完,全文未完)


查看完整版本: [-- 语法、修辞讲话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