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评《洋麻将》的演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12月 -> 评《洋麻将》的演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绍武 会林 1985-12-30 00:00

评《洋麻将》的演出

第7版()
专栏:

评《洋麻将》的演出
绍武 会林
话剧《洋麻将》是七十年代后期震撼美国剧坛的一出名剧,曾荣获美国戏剧作品的最高奖——普列策奖。剧作问世以来,不时在美国各城市频频公演,至今盛况不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在美国友人的热情协助下,以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创造性地将大洋彼岸的艺术之花,成功地引种到中国的土地上,使之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一出和谐生动、统一完整的艺术品。
这出戏只有两个演员。男主角魏勒,女主角芳西雅,都是年过七旬、住在养老院里的老年人。他们都曾经组织过家庭,生育过儿女。在竞争激烈的角逐场上,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不管他们是成功者抑或是失败者,对于美国社会的繁荣,总是作出过牺牲或贡献的。可是,到了晚年,诚如魏勒所说:“我得的是医学史上最严重的发展到后期的一种病——衰老。这种病死亡率之高,说了你都不信。”这话听来幽默,却夹带着无限的辛酸与心理恐惧。从古至今,人,都会衰老的。然而,对衰老充满恐惧和绝望感,却是生活在物质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所特有的病态心理。这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结果,是任何科学、技术无法解脱的精神危机与心理危机。剧情就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展开的。两个素不相识的老人,在养老院被废弃的角落里相遇了。为了排遣心灵上的空虚和烦恼,他们凑在仅有的一张桌子上,以打洋麻将来消磨寂寞的时光。不料,小小的牌桌,风暴迭起。洋麻将老手魏勒屡战屡败于新手芳西雅足下,于是,排遣不得,反勾起他一腔躁火、满腹忧愤。全剧两幕四场,写了十四次牌局,真象是命运之神在故意捉弄人,魏勒局局惨败!而芳西雅虽然场场得胜,精神上也并不轻松,她为魏勒的痛苦折磨着。在无法解脱之时,二人都以揭露对方的隐痛与伤疤作武器了。戏剧在雷雨、闪电中凄凉地收场,留给观众的是深沉的思索和灵魂的震颤。
《洋麻将》确实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剧作。它虽然写的是西方国家日益严峻的老龄问题,却尖锐地触及了资本主义的弊病。魏勒和芳西雅,就生活在以竞争为生命的国度里。竞争不仅需要力量,而且是无情的。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高,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所抛弃。魏勒曾沉痛地说:养老院“只不过是一个智慧和精神都已枯死的人们聚集的仓库,只不过是他们咽气以前可以呆着的一个地方而已。”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剧中的男女主角魏勒、芳西雅,是从严峻的生活里提炼出来的典型人物;而剧情却是在富于夸张的氛围中进行的,充满了讽刺喜剧的格调。
全剧的焦点,集中在一张洋麻将牌桌上。这本是一种轻松的游戏,按照生活的常规,作家这一大胆设计,使戏剧具有轻松、幽默、欢快的基调。而夸张手法的运用,却使这个基调变了形,将剧情推入紧张、激烈、电闪、雷鸣的深渊里。在这里,“夸张”堪称一绝!这一绝的惊人之处在于:全剧仅有一个主要动作——打牌。这样的夸张,用得淋漓尽致,而毫无重复、拖沓的感觉,虽属偶然,却令人信服。人们在笑声中吞下了辛酸的泪水:生活就是这样的!
这个戏的演出,难度极大。一张牌桌,两个演员,除了一副货真价实的洋麻将,没有任何凭借物,更没有什么伏线、悬念、曲折的情节。将这样的外国戏搬上中国舞台,确实是对演职人员勇气和智慧、才能和功力的考验。中国艺术家的消化吸收能力是卓越的,《洋麻将》演出的成功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洋麻将》演出最成功的地方,我们以为在于导演、演员出色地把握住了这出戏的节奏。演员生动幽默、抑扬顿挫的语言,从容及时、恰到好处的配合与交流,使这出戏具有流水琴音般的乐感。这既是导表演艺术追求的出神入化的理想境界,又是话剧观众难得的一次艺术享受。在艺术王国里耕耘的劳动者,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做出怎样的牺牲,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啊!夏淳导演、于是之(饰演魏勒)、朱琳(饰演芳西雅)是我们敬重的老艺术家,他们用自己赤诚的心,为正在奋起的祖国尽心尽力地工作着。观众在领受他们的艺术贡献时,一定会呼唤:让更多的艺术家从地平线上走出来吧!
 (苏德新摄影)


查看完整版本: [-- 评《洋麻将》的演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