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即小见大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5年12月 -> 即小见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默涵 1985-12-31 00:00

即小见大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即小见大
林默涵
一位曾在民主德国首都柏林工作过的同志,讲起他所见到的柏林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给他留下的良好印象,使他难以忘怀,也使我颇为感慨。
他刚到柏林时,因为情况不熟,出门办事常要找人问路。起初担心受到冷遇,但一经接触,很快就打消了顾虑。柏林人热情、诚挚,不论你向什么人打问,连小学生都会给予详尽的回答,有的指明了路以后,还看你是否走对了才离去,有的甚至陪你走一程。如果被问的人也不识路的话,他还会帮你向别人打听,那人就会走过来给你指引。
柏林的公共汽车,逢人们上下班时,乘客也很多,也比较拥挤。但秩序井然,并不混乱。对于残疾人、老年人和带小孩的妇女,总有人主动搀扶、帮助。车上不设售票员,乘客自动向公众出示月票,或者向售票器投入硬币买票,完全靠乘客自觉和公众监督。
这好象是一些小事情,但却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这个国家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教育、薰陶的结果。这也不仅是一个讲不讲礼貌的问题,而是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即是否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的问题,是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
“看看人家,想想自己”。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人民群众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有利于增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回想我们在建国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社会风气是比较好的,大家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敬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蔚然成风,曾为来访的国际友人所公认。不幸,十年动乱把许多是非搞颠倒了,雷锋精神受到嘲笑。经过几年来的拨乱反正,虽然为雷锋恢复了名誉,但在一些人看来,雷锋精神又似乎“过了时”。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令人不快的现象:上公共汽车你冲我挤;一些青年人眼看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吃力地站在身边,也不肯让座;有时售票员要查看一下乘客的车票,也会遇到愠色;如果有人无意中撞了别人一下,往往就会恶言相詈;诸如此类。人们如果天天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即使再好的心情也不能不受到影响,怎么能够精神愉快地去完成自己一天的工作呢?
令人高兴的是,随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加强,近来社会风气确在逐步变好,这从一些小事例上也可以看出。不久前,读到《北京日报》上一篇“街头小议”,作者是个初来北京的人,他在走过车如潮涌的马路时,一辆自行车因为给他让路而与另一辆自行车相撞。他以为这下必然要发生一场争吵了,出乎意料,却看见两个骑车人互相道歉而别。这位作者感慨地说:“我以前目睹过这类事,常常是骑车人怒斥过路人:‘瞎眼啦’!要不就是骑车人双方互相指责,随之招来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交通被堵塞了,时间在叫骂声中溜走……
这使我想起不久前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一天傍晚,我从街头公园散步出来,正要转上人行道时,突然后面来了一辆自行车,从我身旁疾驰而过,一阵风把我冲倒,来了个“四脚朝天”。摔得不轻,却并不怎么痛,我爬了起来。看见骑车的是个青年人,他停了车,走过来问我:摔伤了吗?我说:“没有。这不怪你,是我自己不留神。”说完,我就走上人行道。走了一段路,那位骑车的青年又追赶上来,对我说:“老同志,你是不是受了伤,要不要送你到医院去看看?”我说:“我没有受伤,你走吧。”他还是不肯走,最后说:“要不,我给你留个电话,有事可以找我。”我说:“不必了,留下也没有用。”但他执意要留,我只好由他。于是,他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写了他的名字和两个电话号码。当然,我没有给他打电话,但这一张纸片,却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桌上,没有丢掉,因为它似乎给了我一种安慰,并且使我增加了信心:我们的青年一代毕竟是好的,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查看完整版本: [-- 即小见大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