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组织部的“知识分子接待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1月 -> 组织部的“知识分子接待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黎 1986-01-28 00:00

组织部的“知识分子接待日”

第5版()
专栏:编后

组织部的“知识分子接待日”
1984年12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被六百多人围了个水泄不通,部长、秘书长、处长直至一般工作人员,忙乎了一整天。这一天是组织部为了解优秀知识分子“入党难”搞的“来访接待日”。头一天,来访的人就这么多,是始料不及的;来访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也是没预料到的。组织部的同志们感触颇深:是啊,知识分子确实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渴望着我们去关心、去解决!从此,“知识分子接待日”便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每逢周四下午,即可见到组织部的领导同志或其他干部在热情接待来访人员。
一年来,他们接待了二千多人次,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占一半以上。有些事,人命关天,或者法院不肯受理的,都来向他们投诉;有的问题,小到鸡毛蒜皮,如家门被台风刮坏、煤气灶没地方放等,也来找他们帮忙;连外省市的知识分子,都知道他们的名气,来信来访倾吐衷肠。去年夏天,组织部曾庆红部长收到一封从外地送来的信,写信人是六十年代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在反右中受到错误处分后被分配去外地,又因其母被划为右派,于1961年6月22日被开除党籍。这次来信要求上海市委组织部帮助复查。曾庆红同志马上派人和兄弟省有关部门联系。经过组织部同志几个月的奔波与联系,终于纠正全部错误决定,给那位同志恢复了党籍。
最初几个月,接待日的工作始终是由部里领导同志与干部承担的。后来发现,这样做远远不能满足来访人的要求,就请了一些区里的和大企业中的老同志来帮助工作。这些老同志接受党的重托,满腔热情地参加做接待知识分子的工作。为了解决上海某厂一位同志的遗留案件问题,这些老同志不知跑了多少次工厂,也不知打了多少次电话,直到问题最后有了结果,才算了结一桩心事。一位知识分子在信中说:“来到组织部,就象到了‘开封府’,好象受屈的孩子见到了亲人。”有这种心情的人,不只是这一位。他们在来访中深切感受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照顾,事后有写感谢信的,有带大红条幅来致谢、报喜的。这说明,接待日制度的建立,更加深了党和知识分子之间的感情。
搞接待日的目的,还在于了解干部队伍的素质与状况。如有个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歧视、排斥知识分子,组织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做工作,加以纠正,避免了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要求自己对知识分子工作要热心,接待来访要有耐心,解决问题要有诚心。有些知识分子在来访中,倾诉苦衷或提出建议,组织部的同志都耐心听取。他们把接待日作为一个窗口,经过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后,作为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或领导同志,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知识分子的状况。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一窗口,宣传党的政策,因而一些人的问题即使暂时未能解决,他们也感到心情舒畅。
本报记者 陈黎
编后
读过这篇报道,使人心里热乎乎的。
“来到组织部,就象到了‘开封府’,好象受屈的孩子见到了亲人。”来自群众的这些话,是对上海市委组织部接待知识分子工作的最好评价,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组织部门的信任与爱戴。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同志就提倡组织部门要成为“干部之家”。近几年来,胡耀邦同志反复强调,组织部门要发扬党的好传统,尽快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象上海市委组织部的同志们那样,以对党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主动了解干部包括知识分子干部的呼声和要求,无论大事小事,都不能怕麻烦,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某些单位对干部提出的问题无人负责,甚至一推了事,这种态度必须坚决改变。


查看完整版本: [-- 组织部的“知识分子接待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