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石油王国的喜与忧——科威特印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1月 -> 石油王国的喜与忧——科威特印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记者组 1986-01-28 00:00

石油王国的喜与忧——科威特印象

第6版()
专栏:

石油王国的喜与忧
——科威特印象
本报记者组
科威特人没有忘记过去。科威特国徽上有着这样的图案:一只猎鹰张开翅膀拥抱着航行在海上的独桅三角帆船。这是科威特人民海上生涯传统的象征。
去年12月下旬,我们去科威特国访问时,听到科威特朋友告诉我们这样的故事:十八世纪初叶,萨巴赫家族赶着羊群和骆驼逐水草放牧,不知不觉来到这里。人们靠海吃海,他们下海捕鱼、采集珍珠,开始了海上营生。渐渐地,海边出现一个小小的渔村,这就是最初的科威特。由于四处都是沙漠,缺少淡水,直到本世纪初,科威特仍旧是很少有人问津的偏僻小镇。
石油,给科威特带来巨大变化。1934年,人们在探察淡水时,意外地发现了石油。随着石油的开采,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而且使这个面积只有一万七千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国家瞬息之间变成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富豪。科威特市也迅速发展成百万人口的繁华都市。
进入科威特市,我们看到的是一派现代化风貌:高速公路上涌流着世界各种名牌豪华汽车;街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风格迥异、造型美观的大厦和别墅;商店里货源充足,品种齐全;街心花园内,树木成荫、鲜花盛开、绿草如茵;办公室和居民家庭也都实现了电器化。如果不是市郊大片大片的沙漠,简直看不出这个城市与欧美那些繁华城市有什么两样。
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巨大的石油财富相结合造就出来的奇迹。科威特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九十二亿吨,年产石油四千多万吨,石油出口收入约九十亿美元。它的石油产量在最高年份曾经达到一亿五千万吨,石油最高年收入曾达一百七十多亿美元。近年来,由于世界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减少,加上科威特政府有计划地控制开采,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不过即便按日产一百万桶计算,科威特石油至少还可以开采一百五十多年。巨额的石油收入使科威特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两万美元,成了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
今天,科威特人享受着世界上最优厚的福利待遇:
免费医疗。根据规定,无论本国公民还是旅居科威特的外籍人,一律免费看病。如需住院,病人的住宿、伙食等也都不用花钱。本国公民患国内无法治疗的疑难病症时,还可以公费到国外就医。
免费教育。科威特政府重视智力投资,除了承担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切费用外,每月还发给学生一定数量的零用金。大学毕业后,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出国留学,所需费用均由政府负担。
免税。在科威特,企业和个人都无需向国家交税。
补贴。科威特政府发给公民的补贴名目繁多。仅据所闻,就有未婚补贴、结婚补贴(科威特男人如娶本国女子,政府还要发给一笔赠款)、生孩子补贴、退休补贴(退休者如需养活老人和子女,则加发老人和子女补贴)。除此之外,还有住房补贴、水电补贴、汽油补贴,以及对各种食品的补贴。
但是,在这块遍藏“黑金”的土地上,并非事事如意,处处欢乐。石油王国里也同样有喜有忧。
石油是科威特赖以由穷变富的唯一经济支柱。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有其脆弱的一面,这不仅因为石油开采终归有尽头,而且石油收入直接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难以稳定增长。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下跌和石油产量下降,石油收入明显减少,使科威特经济出现某些萧条。自1982年以来,财政预算连续出现赤字,1985—1986年的预算赤字为二十一亿多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下降,由1983年的7%降至1984年的0.15%;资金外流增加,由1983年的六十一点六亿美元增至1984年的一百一十一点二亿美元。国内存款减少,截止1984年10月底,存款数由1983年的二十五亿多美元减少为十九亿美元。
应该说科威特政府对单一经济的脆弱性已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之一就是利用石油收入发展多种经济。从六十年代起,科威特先后建立起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海水淡化厂、化肥厂、水泥厂、仪表厂、水产加工厂、制盐厂和塑料制品厂等工业企业。多年来还以极大的毅力坚持在沙漠上兴办农业,进行无土种植蔬菜的实验。但由于国土有限,自然条件恶劣,无论工业或农业都仍难以实现自给自足。
科威特政府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把巨额石油收入拿去到海外投资。金融界人士估计,这项投资高达一千亿美元,每年的利息至少有五十亿到六十亿美元,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海外投资的款项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后代人基金”,按照法律规定,科威特每年从国民收入中提取10%作为此项基金,其本金和利息要到下一个世纪才能动用。当然,海外投资要冒一定危险,但考虑到科威特的自然条件和特点,仍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出路。
另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是,优裕的物质生活也招致了一些弊端。据统计,在就业的科威特人中,有五分之四是各公司、商行和实业单位中的领导人或高级职员;而在集中全国四分之三劳动力的服务性行业中工作的几乎都是外籍人。一些科威特青年不愿攻读工程技术科学,喜欢选修经济管理。他们认为只要学会经济管理,以后当上公司老板,自己想要招雇多少工程技术人员是不成问题的。科威特,由于富有,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我们看到有的街区白天还亮着路灯。据说有的人全家出国旅游,家里的空调机照样开着。科威特人有每年更新小汽车的习惯,追求名牌产品和豪华款式。不少旧汽车被漫不经心地丢弃在路边或楼旁。
高福利所带来的副作用已引起社会的关切。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教育青年不忘记祖辈在沙漠上放牧和在大海中采集珍珠时的艰苦创业精神。这也许是科威特国徽上为什么雕绘着猎鹰和木帆船的原因吧。(附图片)
图为科威特的一处油气分离设施。


查看完整版本: [-- 石油王国的喜与忧——科威特印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