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来自“绿色工厂”的报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1月 -> 来自“绿色工厂”的报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邵挺军 李拴庆 郭海祥 1986-01-31 00:00

来自“绿色工厂”的报告

第2版()
专栏:

来自“绿色工厂”的报告
邵挺军 李拴庆 郭海祥
河北省武安县赵店村,近三年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人们称誉赵店是一座不冒烟的“绿色工厂”。
赵店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有家庭果园三千五百亩,用材林十万多株,苗圃四百四十六亩。果园里还间作有花生、大葱、白菊花等经济作物。198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一百五十元,1985年达到五百二十二元。
重新认识土地的潜在优势
党支部书记崔祥告诉我们:“不了解土地的潜在优势,没有对土地的重新认识,就没有赵店的大面积果园。”
赵店村有二千七百口人,七千五百八十亩耕地,还有荒坡荒沟和闲散土地二千多亩。过去是全乡最穷的大村,年复一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1982年底,致富的消息不断从各地传来,但赵店靠什么致富?在贯彻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时,党支部发动全村群众寻找赵店的优势,找来找去就是一条:土地多。靠土地能不能致富?当时有人摇头,说种地“只能填饱肚子,不能挣来票子”。但也有人提出要发展果园,并且举出实例作了可行性论证:赵店村的东山下有道红沙沟,1963年发大水,土地被冲毁,不宜再种庄稼。1965年,他们栽了十五亩苹果。出乎意料,七年后进入盛果期,年年能收入万元左右,每亩平均收入七百元以上,比当时每亩粮棉的收入高出二至三倍。这证明赵店村的气候土质很适合种苹果。每人要是能有一亩多果园,这不就是一笔源源而来的财富吗?思路打开了,他们又先后多次组织人到外地参观,开阔了眼界。认识上的飞跃带来了行动上的突变,三年功夫,一座“绿色工厂”奇迹般地出现在原野上。
以短养长的多层次林果结构
为了解决林果生产见效慢与群众致富心切的矛盾,赵店村实行了一套多层次林果结构。它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形成巧妙的梯形配置,不仅当年收入不减,而且年年有增加,具有很强的后劲。
赵店村已建成的多层次林果结构按受益时间排列,包括:一年的苗圃四百四十六亩,二年的葡萄一千四百亩,三至四年的桃杏和红果四百亩,五至七年的苹果一千七百亩,七年后的用材林十万株。当然这个梯形结构还待更上一层楼,那就是林产品的加工增值。
这里的群众过去种树不育苗。1985年,全村95%的户建起了家庭苗圃,除自用苗外,共出售苗木八十四万株。一千五百亩果园间作了大葱、花生、瓜果、药材等。仅育苗和间作的收入人均达二百六十元。
1983年他们试种二十亩葡萄,第二年每亩结果四千斤,收入二千多元。1985年全村种植葡萄一千四百亩。1986年将全部挂果,每亩收入按八百元计算,每人也会增收四百元。
多层次林果结构,既使群众得到现实的好处,又使群众看到了进一步富裕的希望,经营果园的积极性更高了。
新型的组合形式
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新的生产组合形式应运而生。赵店村的家庭果园就是如此。它既不是“大呼隆”、“大锅饭”,也不是与集体无关的各自为战,而是各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提供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组合。
集体对果园采取了三统一:
统一规划——打破原责任田的界限,重新调整土地,使分散经营的一个个果园连成片,便于管理。
统一灌溉——村上成立排灌服务站,根据果园需要统一安排浇水,避免各户争水的纠纷。
统一防治病虫害——村上成立了农药农械服务站,统一购置农药,及时防治病虫害。
家庭果园分散经营,集体仍提供必要的服务。成立了林果技术推广服务站和农民技术学校,为群众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村上订了二十多种报刊,经常通过会议、广播、板报等形式,向群众发布信息。派专人为各户购回树苗、树种、化肥、农药,并且与县供销合作社签订了包销70%果品的十年合同,使群众解除了怕大面积发展果园销路不畅的后顾之忧。
“绿色工厂”是赵店村的杰作,它为依靠土地致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查看完整版本: [-- 来自“绿色工厂”的报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