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 周口地区农民大搞“种、养、加”走上致富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2月 -> 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 周口地区农民大搞“种、养、加”走上致富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范光华 赵德润 1986-02-28 00:00

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 周口地区农民大搞“种、养、加”走上致富路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
周口地区农民大搞“种、养、加”走上致富路
据新华社郑州2月26日电(记者范光华、赵德润)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人多地少、工业基础薄弱的河南省周口地区,依靠集约经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使农村经济出现良性循环,一向贫穷的黄泛区农民开始走上富裕之路。不久前,赵紫阳总理、田纪云副总理到河南视察时,对这种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的做法表示了赞赏。
“种养加,也能发”,是现在周口农村最流行的说法。这个区人均占有耕地一点五三亩,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寥寥无几。在这样落后的基础上,怎样才能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委、行署经过开展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找到了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种植业的优势,以充足的粮食和大量的秸秆为饲料、饲草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去年,全地区遭到严重的旱涝灾害,农业总产值达到三十二亿元,比1978年增长一点六倍;以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产值十一点二八亿元,增长六十六倍;农民人均收入二百九十六元,增长近两倍。
在人多地少的农区,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这个道理已为周口地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接受。他们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让有限的土地尽可能多地为社会提供产品: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这个地区的间作套种已由麦棉套种发展为三大类型十几种形式的高效益间套复种,复种指数达到180%。除粮食和经济作物套种外,还实行大面积的农桐间作,粮食作物和果树、药材间作。一些农户在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开始腾出部分土地种植苜蓿等优良饲草,发展养牛、养兔,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大力推广薄膜保护技术。1985年,周口地区地膜覆盖面积达一百二十多万亩,已在小麦、红薯、芝麻、瓜果、蔬菜、蚕桑等三十多种作物上大面积应用。塑料大棚这种高度集约经营的园艺式技术,发展也比较快。1985年已有大棚七千六百多个,面积达五千一百多亩。据调查,塑料大棚一般亩产值为二千到五千元。用塑料大棚养猪、养鸡、养兔、养鱼,效果也很明显。太康县逊母口乡农民耿永昌在大棚内养团鱼,使团鱼冬眠期缩短一个多月,仅此一项增收六千多元。
——积极发展庭院经济。近年来,周口地区农民合理开发利用房前屋后、屋顶、阳台的地面空间,变生活用地为生产生活兼用地。在庭院种植上,已由过去的种树种菜发展到果树育苗、花卉、药材、食用菌等多种种植,并开始向立体种植发展;庭院养殖已由饲养家畜、家禽,发展到养鱼、土元、蚯蚓等;庭院加工正由过去小作坊式手工业向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发展。
集约经营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有了大的发展,既为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又促进了工副业生产的发展。据去年的统计,全区乡、村、组、联办、户办五级工副业企业完成的十一亿多元产值,约有五亿多元属于加工后增值。
周口地区在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中,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搞好产前准备和产后服务,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查看完整版本: [-- 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 周口地区农民大搞“种、养、加”走上致富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