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重视心理沟通——菜篮子引起的思考之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3月 -> 重视心理沟通——菜篮子引起的思考之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艾丰 1986-03-31 00:00

重视心理沟通——菜篮子引起的思考之二

第4版()
专栏:述评

重视心理沟通
——菜篮子引起的思考之二
本报记者 艾丰
发牢骚并不是一种可取的表达意见的方式,但人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
围绕着菜有三个环节:菜篮子、菜摊子、菜园子。记者在这三个环节上,都听到一些牢骚。我跑了一圈之后,坐下来想想,觉得若有所悟。
手提菜篮子的消费者,他们的牢骚众所周知:“菜太贵了。一张‘大团结’,到菜市场一转就没!”“菜店职工光想多拿奖金,不改善经营,国家补他们那么多钱,还斗不过小商小贩。”“钱都让二道贩子挣去了,他们都成了万元户……”
菜摊子上的国营菜店职工,牢骚也不少:“你们报纸对我们批评不少,理解不够。”“说我们斗不过小贩,有这一方面。可小贩是有利就干,没利不干,我们却担负着平抑物价、保证均衡的任务,有时越没利越要干。这怎么比?”
北京市国营零售菜店职工共八千八百人。(比全市一万至一万五千名菜贩这个数目要少些),担负着五百多万人蔬菜消费总量的70—80%的供应任务。看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在水碓农贸市场我曾与十几名小菜贩座谈,才知道他们绝大多数来自附近的河北农村。这些引人注目的“活跃分子”,也倾吐了他们的甘苦:“说我们一天能挣二十块钱,这个帐好算:一斤菜赚五分,一百斤赚五块,四百斤才赚二十块。一天卖几百斤,不容易。老实说,有时赚得更多,有时不赚,有时还要赔。货砸在手里,就要倒霉。风险大呀!”“挣得多,开销也大。”“有时还要挨罚。罚得太狠了,我们希望处罚要有章程,不能光凭市场管理人员嘴一说。”“没看我们多辛苦,夜里两三点钟起床,不管天热天冷……”一个小贩指着露天菜摊旁几平方米的地方说:“三九天,我就睡在这里。”
种菜园子的菜农应该是高兴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菜农1985年的收入,要比上一年提高70%左右。不过,在八里庄乡慈云寺,村干部还是对我说:“种菜用的生产资料涨价了,成本高了,这你不能不算!”“北方种细菜,搞设备花钱是很多的,国家不投资,光靠村里发展不起来。”“今年(指1985年)还可以,谁知以后怎么样?”他们给我的信息是,村里人还是愿意菜地被征用,转成国家职工,“收入低点,可是保险啊!”更甭提搞工副业了……
同一些蔬菜工作者交谈,他们也有些苦恼。例如,他们的一些统计数字不被群众“接受”就是其一。“我们统计北京市菜价,1985年5至12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70%左右,消费者说起码一两倍。他们忽略了:第一,我们的统计是根据国营商店计算的,小商贩很难统计;第二,消费者吃菜的品种有很大改变,吃细菜多了,花钱多了,不能把帐全记在物价上;第三,居民吃便宜菜习惯了,花几角钱可以“大堆撮”西红柿,成为美谈,其实这并不正常……”
对于在各个环节上听到的议论,这里不想具体分析它们的是非。它给人们的启发是,在改革过程中,人们心理沟通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这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牢骚也增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况恐怕是难免的。经济改革涉及到每个企业、家庭、个人;新体制优势的发挥要有一个过程,旧体制的作用也不会很快消失。人们对新情况未必立即适应,新体制也不可能马上完善,“不适应”加“不完善”,就有可能使人产生牢骚。牢骚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改革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很值得研究。而沟通上下左右的情况,就成为形成平衡健全心理的重要条件。
改革要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若干矛盾,但不能采取激化的办法,只能在保持社会安定的条件下,逐步缓解以至最后解决它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处于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人们之间,通过心理上的沟通,逐步趋于认识上的一致,是必不可少的。


查看完整版本: [-- 重视心理沟通——菜篮子引起的思考之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