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小巷中走来——访新增补的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陆文夫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3月 -> 从小巷中走来——访新增补的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陆文夫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洪天国 王瑾 1986-03-31 00:00

从小巷中走来——访新增补的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陆文夫

第4版()
专栏:

从小巷中走来
——访新增补的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陆文夫
本报记者 洪天国 王瑾
陆文夫梦中的天地是苏州幽深的小巷,不然的话,他就写不出脍炙人口的《小巷人物志》,而这回他作为新增补的全国人大代表来北京参议国事。
“我把这次来京当作提供一个全面、准确把握全国政治形势和改革进程的良好机会。”陆文夫说,“作家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容易产生一个弱点,不太了解国家的全局。这几天我听了赵紫阳总理关于‘七五’计划草案的报告,接触了各界的优秀人物,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认识比以前更全面、更准确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已经从原来的问题成山走到今天上了轨道,有点眉目。陆文夫回顾往事,兴奋中包含着感叹:“能有今天,不容易啊!”
这种历史感受大概是来自陆文夫本人坎坷的人生遭遇。同《小贩世家》中的朱源达和《美食家》中的朱自冶一样,陆文夫的一生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他是江苏泰兴县人,1928年生。当过八年记者,二十五岁开始写小说。五十年代刚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荣誉》,就因大胆干预生活被下放到苏州一个机床厂劳动。艰苦的劳动生活反倒激起他的创作欲望,第二本短篇小说集《二遇周泰》于六十年代初问世。可好景不长,他的命运老往下滑坡,“文艺整风”挨整,“文革”期间在苏北农村蹲了整整九年……
陆文夫深知人生的甘苦,懂得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他特别赞同赵总理关于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深刻论述。他说,社会是一部完整的机器,各个零部件相互制约,加上新旧体制在一段时间内同时运行,这就难免造成矛盾纷呈的复杂局面。他因此提醒同行说,你对某个地方生活的感受,你对某个典型人物的了解,应当努力放在广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看待,这样你的作品才能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生活,你所塑造的典型才具有普遍意义。
“文学如何反映改革呢?”记者问陆文夫。
“这个问题如同改革一样复杂。”陆文夫回答:“文学的部类很多。报告文学、纪实小说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当今社会的变革,但有时会不那么准确。应当允许。因为改革也会有失误。改革缺乏经验,及时反映改革的作品也缺乏深思。”
“同上述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作品是靠艺术的魅力影响世世代代的读者,如《红楼梦》。”陆文夫接着说,“但是这类作品不是马上可以产生的。有些作家对于时代风云的突变不能很快作出反应,他们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思考、沉淀。只要耐心等待,会有艺术上更趋成熟的反映改革的文学作品问世。”
陆文夫说,反映改革是个大题目,作家必须从各个方面探索。文学作品不象商品,可以重复生产。《新星》只能一部。还这样写,谁买?没有多样化,就没有文学。


查看完整版本: [-- 从小巷中走来——访新增补的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陆文夫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