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略论人物评价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3月 -> 略论人物评价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俞吾金 吴晓明 1986-03-31 00:00

略论人物评价问题

第5版()
专栏:

略论人物评价问题
俞吾金 吴晓明
神话常常是哲学思考的起点。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名叫普洛克路斯忒斯的强盗总是守在路边,迫使每个过路人都躺到他所设置的一张特殊的床上去,如果过路人的身体比床长,就把他的腿锯掉,如果太短,就把他拉长。在读这个故事时,人们都觉得普洛克路斯忒斯是一个别出心裁而又蛮横无礼的人物。但深入思考下去就会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普洛克路斯忒斯。区别在于,人们度量周围世界和人物的,不是物质之床,而是精神之床,即人们心中的一定的评价标准或评价尺度。
从这个角度去透视生活,就会发现,当人们在谈论周围的人、物或事件时,实际上都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在进行评价。凡有人在的地方都有评价,评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就对人的评价而言,形式更其多样。从一个基层单位里对先进人物的推选到对申请入团、入党的对象的考察;从干部的任用到第三梯队人员的确定,无一不贯穿着对人的评价。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中。这场革命的冲击波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引起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历史观的深刻的变化,从而也必不可免地引起人们的评价标准或评价尺度的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改革型人物的沉浮,集中反映出不同评价标准之间的激烈冲突。
评价表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标准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从五十年代末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由于“左”的思想的严重禁锢和影响,人们把全部评价都归结为一种评价——阶级评价。其内容是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那时看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其它问题则一概视为小节置于一边。“四人帮”被粉碎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定以后,人们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意义上的极左的评价渐渐退隐下去,道德评价和才能评价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极少一部分事件由于触犯法律而必须让渡给法制机关去裁决外,极大部分都转变为道德评价和才能评价问题。如果说,不少报纸刊物上的“道德法庭”专栏的出现是道德评价重新振兴的一个象征的话,那么,对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普遍重视则是才能评价重新崛起的标志。
所谓道德评价,也就是用一定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善恶观念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件。你信奉什么样的道德,也就用什么样的道德作为评价标准。但在哲学的眼光看来,最令人困惑的现象莫过于概念、观念和现实的分离或不一致。在道德评价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些人把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误认做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而加以坚持。
试以贞操为例。有些人不是把贞操理解为爱情上的诚实和坚贞,而是理解为男子对女子的一种封建式的绝对的占有。一位年轻的妇女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可恶的流氓奸污了,当她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向丈夫哭诉时,她的丈夫不但不同情她、安慰她,反而冷冷地把她推开了。孤立无援而不幸的她终于投河自尽。在这出悲剧中,不仅是年轻的妻子,而且连同年轻的丈夫在内都成了封建的贞操观的牺牲品。这表明,抽象地谈论道德评价是容易的,但要正确地实践它并非易事。
所谓才能评价,是就人和他的工作对社会和历史起的作用(进步还是后退)和贡献做出评价。这个评价标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也是很复杂的问题。首先,有一个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做评价的问题。如果站在旧事物的立场上,那就必然会觉得创造新事物的人这也是问题,那也是毛病;反之,站在新事物的立场上,就会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其次,还有一个目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在成功和进步、失败和倒退之间划等号。试以苏联电影《第二梯队在行动》为例,从影片中可以预见到,一个月改革试验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失败,事实上,当上级规定试验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并且只有一个月的期限时,它的悲剧性的结果已经蕴涵在这一计划中了。因为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全局性的、长期而艰巨的革命。从眼前看,这一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从长远看,它的进步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反之,也有另一类现象。譬如,假设某个地区采用围湖造田的方法获得大量的土地,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如果光从这个地区来看,必然会得出围湖造田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的结论,但从周围的乃至更大的地区的范围来看,人们发现这个地区的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对其它地区的气候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就是说,在局部范围内有意义的事件,在全局范围内并不一定有意义。总之,评价作用和贡献既不能坐井观天,以眼前的利益为转移;也不能偏于一隅,以局部的得失为归依。必须立足全局,立足长远的利益,才能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正确的评价。
总的看来,道德评价和才能评价都是具体的、不存在一个先验的、到处都可以搬用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在这两个评价的运用中,必须坚持具体分析的原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1、才能评价是基本的。评价一个人时,主要应该看他对于社会、对于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用这一眼光去透视现实生活,特别是去评价改革型人物和改革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在整个改革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中,这些人和事件所起的历史作用。是进步的,就要肯定和发扬;是退步的,就要否定和摈弃。这是我们进行正确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2、在才能评价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充分肯定道德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我们认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一定要认真思索一下:究竟我用以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件的道德标准是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还是无产阶级的。无疑地,我们应该坚持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从这样的视界出发,道德评价才可能真正是高瞻远瞩的。在评价人物时,我们常讲“德才兼备”。“德”和“才”就大致上对应于道德评价和才能评价。问题是“德”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一个唯唯诺诺、善于搞好各方面关系的人更有德呢?还是一个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更有德?这样的问题在理论上是容易回答的,正如一句法国谚语所讲的,人人都在别人身上主持公道,但一牵涉到评价者本人的利益,情况就复杂得多了。显然,要把道德评价和才能评价综合起来观察人物和事件决非易事,读一读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就会明白,这不仅需要辩证法的卓越艺术,而且需要艰苦的研究和深刻的洞察。
3、要普遍地提高人们在道德评价中的水平和素质,就要继续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念。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批判封建意识,特别是封建伦理思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总而言之,道德评价和才能评价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予以正确的回答,正是哲学必须向生活递交的一份答卷。


查看完整版本: [-- 略论人物评价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