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照照这面镜子——北京南苑冷库烂菜案始末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5月 -> 照照这面镜子——北京南苑冷库烂菜案始末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欧庆林 张书政 赵兴林 1986-05-30 23:00

照照这面镜子——北京南苑冷库烂菜案始末

第2版()
专栏:

照照这面镜子
——北京南苑冷库烂菜案始末
本报记者 欧庆林 张书政 赵兴林
1986年5月7日下午,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议室里,气氛严肃。市纪委联合检查组关于南苑冷库烂掉蒜苗十六万多公斤和大白菜十多万公斤的调查汇报,令人震惊。
严重的玩忽职守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常委们讨论后作出了决定:对于造成烂菜的有关责任者、北京市菜蔬公司的几位主要负责人,分别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加强对北京市财贸工作的领导,通过改革,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检察机关将对南苑冷库的三位负责人潘凤才、史西文、王楼增和北京市菜蔬公司副经理孙仁,依法追究责任。潘凤才、史西文、王楼增已被逮捕。
从这一事件的发生、揭露和处理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得到什么教益呢?
无知加蛮干种下祸根
南苑冷库是1979年建成投产的北京最大的一个蔬菜冷库,占地一百亩,贮存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共有五十多栋库房。它以仓储、经营蔬菜业务为主,设计贮存量七百五十多万公斤。旺季贮存,淡季销售,调剂余缺,为首都市场服务。建成投产后,冷库职工不辞辛苦,为满足首都群众对蔬菜的需要,作了积极的努力。
1984年4月,北京市菜蔬公司调整冷库的领导班子,先后任命原公司保卫科长潘凤才、鲜菜经营处副主任史西文和以工代干的王楼增(1985年8月调往山东)为南苑冷库党支部书记和主管业务的副主任(潘凤才后兼主任)。
这三个人对冷库业务不怎么懂行,而又大权在握,一上来就头脑发热。他们看到经营蒜苗毛利很高,在制定1985年购贮计划时,决定把购进蒜苗的数量翻一番,由往年的七十五万公斤左右,一下子增加到一百四十四万五千多公斤(实际购进数)。5、6月份,当大批蒜苗集中到库里后,问题开始出现了。
首先是降低入库质量标准。潘、史、王三人不是指挥职工按蒜苗入库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办事,而是擅自把蒜苗加工日定额一百五十公斤改为三百五十公斤,并规定日加工完不成三百五十公斤的,要扣发奖金,超额一公斤则加奖一分钱。职工怕扣奖金,就细活粗做,尽量超额。有的人日加工量高达近两千公斤,一天就得超额奖金十六元。有的把蒜苗放在筐里用脚踩,潘、史、王不但不制止,反而表扬。结果是好坏蒜苗同时入库,以后又没有按规定进行二次加工。
在大批蒜苗购进之前,冷库制冷组根据各库使用情况,明确提出有十八栋库房不宜长期贮存蒜苗或不再适合贮存商品。7月16日,制冷组又书面提出有的库温度回升,蒜苗质量下降,不宜长期贮存,但潘、史、王等人均未引起重视。
蒜苗保鲜的关键,是库内要有适宜的温、湿度及氧气含量。而潘、史、王不尊重科学,存苗时,不按要求贮存,码放不整齐,无法进行库内温、湿度及氧气调节。1986年1月,潘、史、王又将负责温、湿度和氧气调节的气调组撤销。其中,烂苗数量最多的305号库,从5月14日至6月17日竟无人进库查温,制冷机被冰封住,失去制冷作用,空转了三十四天。原气调员曾就改善冷库技术管理问题,向潘、史、王写出书面建议,却被退回。1985年5月,市菜蔬公司储运科为冷库请了一位技术顾问,技术顾问为储存好蒜苗也向潘、史、王写了很好的书面建议,但他们不予采纳,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不尊重科学的事情,气得技术顾问只好于11月份回家不干了。自己不懂业务,又不听技术人员劝告,必然出问题。1986年1月21日,泥汤开始从305号库房里流出,史西文仍不介意,还认为是冰霜化水。打开库门一看,蒜苗已腐烂成泥。测试库温已高达十四摄氏度,苗温达三十摄氏度。烂菜已成定局。
把群众需要置于脑后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潘、史、王的错误经营思想,导致了烂菜局面的不断扩大。国家为什么要建冷库?无非是调剂市场余缺,让市民能在淡季吃到蔬菜,使蔬菜的供应做到淡季不淡,均衡上市,为此决不能只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南苑冷库当初购进蒜苗时贪多贪大,就是把多赚钱放到了第一位,已经构成错误。当蒜苗刚刚开始出现腐烂时,领导人本应积极组织销售,以减少国家损失。但是,潘凤才、史西文把群众的需要置于脑后,对库存蒜苗该销不销,反而盲目要高价,以致于首都市场上急需蒜苗,而蒜苗却在南苑冷库里继续烂着。1985年9月下旬,先后有廊坊、大兴、燕化等十二个单位来冷库买蒜苗,因要价高,有七个单位空车而回。10月,又有用户要求把305号库的蒜苗全部买走,因史西文坚持要高价,对方只得扫兴而归。12月,305号库的蒜苗开始腐烂,冷库一名职工主动与用户联系推销二千公斤,史继续坚持要高价,用户又放了空车。
史西文如此蛮横,而潘凤才呢?12月26日,冷库的蒜苗还在继续腐烂,潘凤才却以联系炸土豆片设备为由,借机南下出差去了。他带着财务股长、大库库长等四人到广州、湛江、杭州、上海等地转了一圈,还乘兴回老家探望一趟,今年1月12日才返回北京。这时候,南苑冷库已经彻底烂掉蒜苗十六万七千多公斤,降价处理二十七万四千公斤,大白菜因受冻烂掉十万零五百公斤,降价处理十六万四千公斤。这两种蔬菜的经济损失共计三十万三千元。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重大事故!
放权变成了“撒手不管”
南苑冷库的上级单位是北京市菜蔬公司。1985年4月,公司简政放权,将经营自主权、物价管理权、人事任免权、招工用工权、奖惩权、劳保用品购置发放权、财务管理权、机构设置权,下放给冷库。放权是正确的,但放权不能放弃管理。南苑冷库烂菜事件发生之后,人们说,公司对冷库是“宏观失控,微观无人过问”。冷库负责人的渎职行为,与公司有关领导干部的失职有直接关系。
早在1985年9月,菜蔬公司一个检查组就发现了冷库蒜苗质次,烂的较多,约近五十万公斤急待处理,并将此事编进了公司的简报。与此同时,冷库向公司写的要求实行计件工资的报告中,也曾提及有五十多万公斤蒜苗9月底前加工不出来,卖不出去,将造成损失。这是最早反映可能出现严重烂菜的信息,但并没有引起公司党委书记余斌和经理杨秉超的重视。
三个月后,1986年1月,到了烂菜已经无可挽回之时,冷库副主任史西文一方面隐瞒事实真象,掩盖错误;一方面以攻为守,在公司召开的年度工作总结汇报会上故作姿态,端出了烂菜问题。他说:“我不是汇报工作来了,我是请罪来了。”与此同时,冷库职工也写信给菜蔬公司的领导,反映烂菜严重。余斌、杨秉超等对史西文的汇报和人民群众的来信,仍旧无动于衷,没有采取任何紧急措施。说来很难令人相信,烂菜问题,对他们来说,似乎用不着大惊小怪,已经习以为常了。又过了十天,1月21日,305号库全部蒜苗腐烂成泥。史西文组织人马,连夜将四万多公斤的烂苗用汽车运到附近菜地旁的大坑里,用推土机掩埋,一共拉了十九车。风声传到公司,仍然没有激起什么波澜。直到2月13日,余斌才主持召开党委会,第一次研究烂菜问题。然而,既没有总结教训,也没有提出任何处理意见,反而党、政领导之间互相推诿,都不想承担责任。出了这么大的事故,余、杨二人仍然能够安坐办公室,就是不到冷库现场去解决问题!
分工管冷库工作的副经理孙仁,放权以后,对冷库的管理工作基本没有过问。去年下半年到今年1月,他先后去过冷库十一次。次数不算少,但多半走马观花,原则指示,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孙仁对于潘、史、王等人加工蒜苗违反操作规程的蛮干作法,知道后没有制止;蒜苗入库后,他也没有组织质量检查。去年11月,冷库出现烂菜势头,孙仁虽然到冷库看过,有关科室也向他多次汇报,群众来信也曾转到他的手里,但他除原则指示快点销售外,均未采取有效措施,也没有提请公司党政领导班子讨论解决。如此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感,怎能不犯错误呢?
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长期以来,这个冷库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纪律松弛,歪风邪气盛行。这里赌博成风,家里赌、班上赌、出差赌、干部带头赌。据调查,参加赌博的有四十八人,占男职工总数的26%。这里偷吃偷拿商品成风。库里有苹果吃苹果,有香蕉吃香蕉,有什么吃什么。上班时候吃,下班时候拿。群众早就认为冷库领导不力,风气日坏。近年来,有三十三件群众来信寄到有关部门,揭发检举冷库存在的种种问题,但都没有引起菜蔬公司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终于,一起严重的烂菜事故发生了。
南苑冷库烂菜案,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不同类型官僚主义者的面容。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有人说:不就是烂点菜么,也不致于为此就蹲班房嘛!在他们看来,因玩忽职守造成国家财产的严重损失算不了犯罪。也难怪,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用“交学费”的名义去为各种损失开脱了,以为这是工作问题,与法律无关。
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不这样看。事发之后,他来到南苑冷库对职工说:对损失国家财产的行为不能漠然置之。由于领导的失职而使国家财产受到严重损失者,应该追究法律责任。李锡铭从南苑冷库回来之后,又请丰台区检察机关派人到冷库去,联系烂菜的实际,给职工上法制课,使职工们明白,不仅贪污盗窃是犯罪,严重损失国家财产也是违法行为。
这是北京市委在端正党风中抓住的又一个问题。用法制的观点来看烂菜案,对整个经济战线有教育意义,同时,这一事件也将成为推动北京市商业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查看完整版本: [-- 照照这面镜子——北京南苑冷库烂菜案始末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