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变化着的辛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6年05月 -> 变化着的辛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孟晓云 1986-05-30 23:00

变化着的辛兴

第2版()
专栏:

变化着的辛兴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去保定不可不去蠡县,去蠡县不可不去辛兴。
辛兴村的农民走遍全国卖腈纶毛线出了名。这两年辛兴又有了新的发展。由卖腈纶毛线到生产腈纶毛线,厂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办起了二十家工厂。产品由单一到多样化,由低档到高档。变革的生活,改变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眼下的庄户人家,大部分是两种生活方式共存。两房一跨的结构,一间父母用,睡的是炕,摆的是躺柜;另一间小两口住,新式床、写字台、组合柜,整个是“城市化”的布置。
村里人逐渐改变了旧的消费观念,冰箱要买名牌的,电视要买彩色的,收录机要买立体声的,洗衣机要买白兰的。村头巷尾,既可以看见头上包着白毛巾的老农民,也能看到穿牛仔裤、骑摩托车的小伙子。人们不再以衣貌取人,只要人品好,喜爱穿戴打扮不会招来闲言碎语。
食品结构也在变。辛兴村五天一个集,小商小贩把价钱抬高些,货也卖得出去。过去,村民打个酱油醋还得掂量掂量呢,现在,抢着买时令鲜货。人们日常饭桌上少不了鱼、肉、鸡、蛋,有的老人买白木耳、莲子滋补身子。
辛兴村富,辛兴的姑娘不愿离开辛兴,外乡的姑娘也向往辛兴。辛兴的大闺女、小媳妇这两年出外卖腈纶毛线,订合同,挣了钱长了见识。她们心气挺高,对县商店的服装不屑一顾,买衣服到上海,买皮鞋去天津,穿着打扮也城市化了。
群众自办的服务行业开始在辛兴兴起,90%的农户买了电视机,一千多户人家的大村修理量不小,农民办修理业也并非仅仅为了挣钱,最主要的是为了修理方便和学点技术。十七岁的杨亚芳两年前开办了一个电视维修部。她订了《无线电》、《电子世界》等刊物,每天坚持学英文。她很有眼光,认为没有知识,没有技术将来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三十三岁的刘统销也不甘示弱,有一回在收音机里听到石家庄镇南无线电学校短期训练班招生,学费一百元,就自费到石家庄学了几个月,回村后开了个家用电器修理部。
农民越来越懂得知识的重要。这个村里的农民集资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去年,基金会开支,免去了九百名小学生的学费、书费和文具费,还奖励了模范教师。今年打算招聘师资,筹办中学。
现在城里人也往乡下跑,辛兴的紫薇旅馆总是高朋满座。操着南腔北调的客人多半是跑买卖、订合同的。今年正月里,地区梆子剧团到村里唱戏,赢得老人们的满场喝采声,县文工团到村里演出,迪斯科独舞受到青年人的注目,他们向往着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辛兴村还在变。变化着的辛兴新鲜事儿就是多。


查看完整版本: [-- 变化着的辛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